王娜:基於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的語文教學


王娜:基於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的語文教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實的課堂、真實的探究、真實的學生應該是教育教學的追求。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歸根結底是學生學習的變革。學習變革的核心是讓學生的學習真實發生。

一、教育理念的變革——構建起思維的高樓大廈

格局決定成敗。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只有符合學生髮展規律、迴歸教育本質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課程是載體,想實現“真實學習”,必須研究課程,課程水平體現學校的發展水平。

在課程建設上,從整體上認知學科的四大體系:知識體系、能力體系、邏輯體系和價值意義體系。只有老師從整體上認知,才能防止支離破碎知識的灌輸,才能讓學生整體上認知,才能實現單元教學,才能讓學生窺探事物的本質和學科的價值意義,才能讓學生把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進而產生知識學習的意義和動力。

課程文本從基礎知識,古代文言詩文閱讀和現代文閱讀三個方面構建了語文的知識體系,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倡導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關注學生通過多媒介的閱讀,加強對課外閱讀的一些指導。

發掘學生的內驅力,只有學生自己內心真正接受的東西,才是學生自己的。基於學生“自己的”基礎,用“自己的”方法,用知識認知“自己的”世界,讓學生在認知自己世界的過程中,“自己”去構建,構建“自己的”知識、意義、價值體系,讓學生真實學習真正發生。

教育從敬畏開始。我們271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性光輝,播種人生智慧”。培育人性光輝就是立德,就是把人培養成人,培養成一個好人,播種人生智慧就是樹人,就是把人培養成一個能人,一個能為社會做貢獻、能承擔責任、有幸福能力的人。這與國家提出的“立德樹人”完全吻合,必備品格就是人性光輝,關鍵能力就是人生智慧。只有貼近規律思考、符合規律判斷、遵照規律執行,這樣的教育理念才是正確的理念,而271教育就是這樣的教育,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教育就是給每個孩子的生命成長可能性提供可能,讓每個孩子原本的可能性成為可能,讓他按照自己的樣子發展成更好的自己。

王娜:基於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的語文教學


二、讓核心素養落地

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人是教學的對象和目的。

課程核心目標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就是我們教育的價值取向。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標準是核心素養的具體化要求,教師對課程標準理解的程度就是他們的課程的高度,能夠讓課程標準落地到位就是他的教育能力。所以,我們每一位老師的課程研究、課堂創新必須在吃透課程標準的基礎之上,進行自己的個性化創造,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引領學生學習成長。

對國家課程的整合是讓核心素養落地的最有效的方式。

葉聖陶說過:“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通過整合課程文本,我們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能力和創新意識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對整合課程文本由依賴逐步過渡到批判使用。

例如:整合文本中九年級第三單元——魯迅小說專題——“故鄉之夢的追尋”,文本中選用了《社戲》、《故鄉》、《孔乙己》這三篇文章。

個人覺得,《孔乙己》與其說放在這裡,不如與《范進中舉》放一起更加合適。孔乙己作為魯迅筆下的“小人物”,有著自己的悲劇人生,整篇小說的主題應該更偏向於舊的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文化對其的摧殘。或者孔乙己那種“高人一等”的自我幻想與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例如,語文教師不是教語文,而是用語文教人,用語文學科和語文思維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

王娜:基於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的語文教學


三、整合課程文本——先見森林,後見樹木

整合課程文本是271人智慧的結晶。

從開始加入271集團開始,就聽了很多場的報告,集團上下都在提整合課程文本,由最初的課程整合,到現在的整合課程文本,是集團投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後形成的精華。說實話,剛開始聽到整合課程文本這幾個詞,完全是懵的狀態,也有些許不解,不明白由一個動賓短語變成偏正短語的意義何在。所以,對於整合課程文本也是不知道為何它這麼被偏愛,只能硬著頭皮使用。但是,在接觸的過程中,就慢慢發現了它的魅力。

機緣巧合,看見白巖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在意的不是高考,而是高考之後的天地。”白巖松,1985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1976年恢復高考,恢復的不僅僅是一次考試,更是一種夢想與公平。他說高考讓他跑得夠遠。

這本271人智慧的結晶,就像恢復的高考一樣,給我們提供了太多的機會和夢想,讓我們知道,原來知識的背後,有更廣闊的天空,關於成長,關於未來,但跟成績、分數無關。

所以,教育應該從敬畏開始。

整合課程文本,對於每一個學科來說都非常有意義。從學期初,學校多次組織學科會議,研究什麼是整合課程文本,它的目的核心精神是什麼,作為一線的老師如何利用好整合課程文本,如何讓學生理解使用,更好的發揮它的作用,保證整合課程文本的落地。

必須明確的一點,就是碎片化的知識是無用的,必須大膽地捨棄單篇教學,給孩子一片森林。陶行知說過,教師手上操著一個又一個孩子的命運,便是操著國家的命運。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價值判斷和內心力量!價值判斷可以告訴我們該選擇哪條路,而內心力量決定了我們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

我們要站在高處,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構建起思維的高樓大廈。就像趙校長所說的要先構建森林再構建樹木,這樣學習完新課後學生會理解本單元本節內容的地位。讓他們更好的掌握知識。那麼學生更有利於理解。整合課程文本對於我們老師和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財富,作為老師我要仔細閱讀反思,讓它發揮更大的價值,保證整合課程文本的落地。

例如:在整合課程文本中九年級第七單元“溝通的藝術”,文本中整合了《唐雎不辱使命》《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和《出師表》,部編課本中《唐雎不辱使命》在第三單元,《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和《出師表》在第六單元,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古代作品,唐雎明辨,挫敗秦國陰謀;曹劌論戰,魯國以弱勝強;鄒忌諷諫,威王廣開言路。諸葛亮諄諄告誡,泣血上表後主。所以,將單元主題定為“溝通的藝術”,作品中積澱著古人關於溝通藝術的哲學與智慧,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和名言警句,並體會文言虛詞在關聯文意、傳達語氣等方面的作用。結合背景知識瞭解作者創作動機,體會作者在文字間表達的情感。

【單元目標】

1.研讀文本2遍,梳理出常見的文言現象,自主翻譯課文。

2.從曹劌、唐雎、鄒忌、諸葛亮他們溝通的對象、態度、技巧、過程、結果等方面進行梳理和探究,說出你的發現。

3.運用所學溝通技術,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將你的溝通方法寫成300字文章,全班分享交流。

文本是語文學習的“根”,無論外表多麼華麗,外包裝多麼精美,都不能遊離於文本之外。整合課程文本給學生一個更為寬闊的世界。

四、學生思維過程的整體性、連續性、深刻性是追求。

只有被靈魂接受的東西才能成為瑰寶。271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在有尊嚴的學習生活中自覺的培養自己的人性光輝。

思維懶惰是人最大的懶惰。教師的講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的學。讓真實學習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發生才是課堂的最高追求。《深度認知271教育》中舉了一個學生攀巖的例子:當他自己攀巖攀不上去,就把他抱到巖頂,那攀巖就失去了意義。

如何讓學生在自己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如何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如何去解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困難?

真實學習是基於每個孩子內心深處自動自發的。課堂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沃土。學習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長。整個課堂上,將時間充分放給學生,大膽放手,課堂上“講”的少了,學生的思維就開了。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活動為依託,實現探究學習。所以,突出情境體驗課堂的趣味性是重點。

先設計符合學生情況的小任務,讓學生完成體驗,最後再引領學生衝擊學習上的挑戰。學習過程的困難恰恰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重要課程。教育的智慧還要求我們學會等待,等待學生們以自己的方式發掘自己的“新大陸”。自己親自發掘的大陸才有屬於自己的印記。

例如:議論文對初中的學生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比較枯燥。根據學情,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議論文單元時,設置瞭如下情境:

面對抖音等小視頻越來越火的現象,反對的人說這是娛樂至死,浪費時間;支持的人說抖音表現了年輕人夢想的力量,給了普通人發聲表達的機會,對此,你怎麼看?

“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就是讓學生徹底擺脫老師講授的束縛,讓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真正實現學生學習動力源的轉換,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

實施單元教學,構建起大的情境,讓學生們進行自主體驗,在體驗中去享受學習,培養自己的學科素養,是一種趨勢,也是落實核心素養的必經之路,是挑戰,但也是機遇。相信通過我們271每一個人的努力,課程精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王娜:基於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的語文教學


五、新時代、新方向、新要求

(一)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切實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素養

不但對課程有整體的把握,還要對核心素養和新課標有清晰的洞察和準確的理解。“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千百年來社會、學校和家庭達成的共識,也是教育發展不變的定律,教師這個的職業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適應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提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不斷地去開闊視野,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一個具備淵博的學識、豁達的胸襟、高超的教學藝術和良好的身心素質的教師我相信肯定是一個永不停止學習的人,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人。用《深度認知271》中的話來概括就是:符合“天道、地道、人道”的哲學思想;“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內心悅納每個孩子不同的大愛之心;實事求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圍繞“主題閱讀”和“主題寫作”兩大重點,立足課堂主陣地,探索實踐多種課型,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和寫作能力,努力構建迴歸母語學習原點和學生喜歡的語文課堂。

(二)要具有熱愛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的道德風範 

有一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之於情感,之於愛,就像池塘之於水。池塘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教育沒有了情感,沒有了愛,也就不成稱其為教育。熱愛學生,是師德要求中的重要體現,它要求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必須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聯繫,關心每一位學生,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讚賞學生。丟掉“一言堂”,打破老師的權威至上。教師要做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培養者和引路人。組織學生去探索新知,而不是去“講新知”“灌新知”。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學生,引導學生困惑時的長時間覺醒,而不急躁。面對因發生歧意而引發的爭辯不發火,並且絕對是沒有煩感,反而更喜悅。生活中要做他們的慈母,又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幫助他們解決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只有情感交織,才能探索出他們心靈的秘密,才能真正體現熱愛學生。

帶著約會的心情去上課,上帝愛人愛不過來,誕生了母親,母親愛人愛不過來,誕生了老師。嘗試著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默默陪伴也是一種幸福。作為一名教師,無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有感情的孩子。只有我們擁有職業幸福感,才會影響和感染學生的熱情,才會有引領學生成長的能量。而一個幸福的老師本身傳遞的就是一種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學歷案與深度學習》p592.《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p1013.《語文教學該努力的方向》p15燕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