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平: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思维

胡卫平: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思维

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部分,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是什么样的教学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事实上,我们老师不需要去看任何文件,只需要思考对于一个人而言什么最重要,而我们的教学能否培养这些重要的方面即可。

我以记忆为例,现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仍然在强调死记硬背,你说死记硬背有用吗?

事实上,现在很多研究都表明死记硬背没有用,但我们的语文老师甚至上到国家编教材的人都认为死记硬背有用。我们的确需要大量阅读,掌握基本的知识,但这个过程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

2010,我做了数据调查,从一年级到八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持续攀升,但创造力人格持续下降;2017年我收集了数据,在学生的大部分素养当中,初中生不如小学生。

最近,我们公布了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在公开的数据中,我们发现在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达到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比例,初中不如小学。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初中生不如小学生是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过去没有提核心素养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强化训练、死记硬背是个好办法,这些年,核心素养开始被提倡,我们就需要思考到底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素养。

1、好的教学都渗透着思维

胡卫平: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思维

很多年前,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做个几个方面系统性的研究,第一个研究就是对国内和国际上几乎所有的著名研究教学的专家的教学思想做过一个系统的数据。

比如,我研究过杜威的思想。杜威的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所以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我还分析了国内一些称得上专家的教师。一位是北京实验二小的语文教师,他现在已经过世了,在他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尝试多种类型的语文教学,但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启智。我所理解的他所谓的“启智”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智力能力。

还有一位是李吉林老师,她曾获得国家首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她所提倡的情境教学思想:以情为纽带,思维和核心,儿童发展为途径。我分析过她的教学思想,其实核心就是思维。

在分析了过去和当下各种有影响力的教学专家的教育思想后,我总结出他们的教学思想中都渗透着思维的培养。

2、核心素养与思维休戚相关

胡卫平: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思维

后来,国家核心素养颁布之后,我又分析了核心素养的框架。我发现几大基础素养都与思维有关,所谓基础素养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立足的根本。

比如,语言表达就需要思维,语言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如果语言表达没有思维,那表达一定是混乱的;人文底蕴需不需要思维?中国文化底蕴不是简单背一千首诗和两千首诗的区别,会两千首诗未必比会一千首诗有文化。这些是外显的文化而非内隐的文化。

一个人唯有经过思考,利用思维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文化。

再举例来说,身心健康这个层面,它与思维也有很大关系,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中国患心理疾病的人数非常之多。

心理问题的发病因素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可能与童年受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但直接的因素和决定因素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些人从消极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有些人会从积极的角度想问题。

再比如艺术与审美,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纳和哈佛大学教授的一位共同发起了一个“零点计划”,研究艺术教育,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所有的艺术教育都是一种思维教育,而非技能教育。

我们再回归到学科当中,如果抛开思维,那么所有学科的素养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比如数学领域,数学学科中最核心的一个素养就是抽象概括,另外还有推理,以及空间想象。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3、衡量课堂教学好坏在于学生有无思考

胡卫平: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思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四种教学方式,本质上都不能与思维脱离关系。

讨论式教学,如果学生在讨论中不思考,那讨论就不会有效果;

启发式教学,我们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有一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就是启发思考;

探究式教学,不是一步两步就思考完了,而是每一步都要围绕思考进行;

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不思考,不理解老师的用意,那他实际上就没有参与。

总而言之,以上所有的教学方式,如果脱离了学生的思考,那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无效的。我们应该从这个核心点出发去审视我们的教学,究竟哪些教学是无效的。

比如说小学里面强调孩子全班齐读,上课的时候每一个班都读的很热闹。在这样的教学学生思维的层次有多高,究竟多少学生在积极地思考。如果我们这样判断,那我们就应该反思这个教学行为要不要经常用?是否每节课都要全班齐读呢?

我再举个例子,在上《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很多教师是这样教的,让学生粗略地看一看,然后给他们练习册,让他们完成几道练习题。然后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懂了吗?没看懂的话再分组讨论一下。

胡卫平: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思维

我们的很多教学都是这样,老师还觉得很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不需要老师讲解。

但仔细想想,这样的教学的问题有多大?学生一看书,公式都写在书上,他们难道不会用公式套题做题吗?会。但学生理解了吗,没理解。

有的老师还好,学生看完之后,和同学们探讨一下,这比刚才进了一步,但是当学生知道结论了之后教师再探究,学生还会有积极性吗?

像这样的课不能让学生看书,因为看完书他就不会思考。所以有很多教学是表面的教学,标榜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主学习。

再说课堂提问,很多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大部分都在提问和回答,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思。如果你问了学生问题,但问题没有思维的含量,这个问题就是无效的;你问了问题根本没让学生思考,你马上回答,这个问题也就白问了;有的老师问了一个好学生,这个学生答上了,但其他学生真的思考了吗?

所以教师应该时刻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课堂,即到底学生有没有思考。

教学行为的改变应该从思想开始,当我们的老师意识到要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就会想尽各种方法。

来源 | 思维智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