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藏寶:水漲淹不著,水涸淹三尺,箭三支,銀三碟,金十八壇

每個男孩都夢想過海盜生活。少年時讀外國小說《金銀島》,我便迷上了海盜、冒險與尋寶的故事,我覺得十分遺憾,為什麼中國就沒有如此傳奇的海盜呢?直到十幾年前,開始探究明清海洋文化,我才為自己的無知啞然失笑:原來,中國有許許多多海盜故事,廈門就是他們活動的主要舞臺。

明清時期的閩南出過無數江洋巨盜,距我們最近的一位大海盜是清嘉慶年間的蔡牽,同安縣西柯鎮西浦村新厝頂社人。

海盜藏寶:水漲淹不著,水涸淹三尺,箭三支,銀三碟,金十八壇

蔡牽

這位蔡牽非同小可,是清中葉縱橫東南沿海的數十名海盜首領中最著名的一個。1809年,聽到他的死訊,紫禁城裡的嘉慶皇帝鬆了一口氣,御批曰:“洋盜蔡牽一犯、原系閩省平民。在洋麵肆逆十有餘年。往來閩浙粵三省。擾害商旅。抗拒官兵。甚至謀佔臺灣。率眾攻城。偽稱王號。不特商民受其荼毒。官兵多被傷亡。並戕及提鎮大員。實屬非大惡極。該逆一日不除。海洋一日不靖……”(《清仁宗實錄》卷218)

海盜不一定要長得高大魁梧。據同時代人描述,蔡牽的相貌簡直就是一個猥瑣的土豪:“身材矮小,面色黃瘦,微須,左太陽穴有刀傷疤痕,身穿蕉布短衫、青紗褲子,花綢巾包頭,手帶金鐲,赤腳穿鞋,賊眾呼為‘大老闆’,也有稱為‘大出海’。”蔡牽毫無威儀,與群眾打成一片:“手下人見了蔡牽,各人起坐自由,並無尊卑規矩。賊眾彼此呼喚俱叫綽號、排行,並沒設偽職官名目。”

海盜藏寶:水漲淹不著,水涸淹三尺,箭三支,銀三碟,金十八壇

廣東 黑水洋

據季士家先生的研究,蔡牽應該生於1762年,自幼父母雙亡,傭工自食,約1794年下海。他很快成為縱橫東南沿海的“盜首”,1798年,嘉慶皇帝就兩次表示要他的命,無奈手下官員不爭氣。蔡牽到處搶劫漁船商舶、收保護費、擄人勒索,有一次,他乘潮襲擊了廈門外面的大擔島官軍,搶走6門鐵炮。他還攻掠臺灣,自稱鎮海王。鼎盛時期蔡牽聚眾萬人,有船百餘艘,讓裝備落後的大清水師聞風喪膽。

同安人很強悍。一個同安人的最大麻煩是另一個同安人。有人做海盜,就有人去做官軍。蔡牽出生之前,上天便為這個大魔頭預備好了剋星,這就是離西柯鎮二三十公里外的馬巷鎮後濱村的李長庚。年長7歲的李長庚是武進士,後總統閩浙兩省水師,不知他為什麼耗上了蔡牽,一路死纏爛打,不屈不撓,甚至揚言:“願與蔡牽同日死,不願與其同天生也。”茫茫大海,也只有這一個不要命的對手讓蔡牽懼怕。

海盜藏寶:水漲淹不著,水涸淹三尺,箭三支,銀三碟,金十八壇

李長庚

李長庚比蔡牽早一年死去。他追擊後者來到廣東黑水洋,船靠了上去,正準備跳船生擒蔡牽,卻被對方船尾發出的炮彈擊中咽喉額角,當場陣亡。以他的身份——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司令,臨陣捐軀,的確壯烈,連嘉慶皇帝也感動得老淚縱橫,自承說:“朕披閱奏章,不禁為之墮淚。”(《清仁宗實錄》卷191)李長庚被封為三等壯烈伯。

李長庚的事業,由兩名得力部將王得祿、邱良功(又一個同安人)繼承。第二年在浙江漁山外洋,他們將蔡牽團團圍住,激戰了兩天一夜。炮彈用光了,蔡牽就用白花花的銀元塞進炮膛發射。最後的一發炮彈,他用來炸裂座船,與手下沉沒冰涼的海底。

海盜藏寶:水漲淹不著,水涸淹三尺,箭三支,銀三碟,金十八壇

寶藏

海盜的時代已經遠去,但海盜們隱藏起來的巨大財寶,激發了後人經久不息的熱情。在閩浙粵沿海地區,流傳著許多蔡牽的藏寶故事。福鼎嵛山島的漁民相信,蔡牽把所有的貴重財寶都給了妻子陪葬,埋在這座島上,據說有盜墓者掘開墳墓,卻只發現了一個刻著大大“寶”字的石碑,邊上有謎語般的幾行小字:“吾道向南北,東西藏地谷;大水密賣著,小水密三角;九壇十八缸,一缸連一缸;誰人能得到,鋪路到連江。”馬祖列島的北竿島,流傳的蔡牽藏寶口訣是:“芹囝芹連連,七缸八缽九排連,大水密賣著,小水密鼎墘,誰人得的著,快活千萬年。”均無人能解。南澳島也有一個類似的口訣:“水漲淹不著,水涸淹三尺,箭三支,銀三碟,金十八壇。”但指的是明代大海盜吳平的寶藏。

我已經過了崇拜海盜的年齡。我已知道,閩海處處是海盜遺蹟,但是讀了這些半通不通的藏寶口訣,還是怦然心動。我忍不住想,換了少年時代,我會不會鬼迷心竅,邀上夥伴神秘兮兮出海尋寶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