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瓷器會唱歌——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印象記

金秋十月,我們走進古窯,走進這片瓷的聖土。

發光體

手工制瓷作坊。

拉坯、印坯、利坯、畫胚、施釉……繁複的程序和師傅們嫻熟的技藝令人驚歎。拉坯是其中最重要我覺得也是最具觀賞性的一道工序,在飛旋的轆轤車上,只見師傅雙手蘸水將泥團包緊,緩緩向上捧起又壓下,如此反覆幾次,手隨泥轉,泥隨手變,隨著師傅手的變換,一隻碗一隻盤或者一個葫蘆的粗坯就出來了,讓你疑心師傅是不是個魔術師。

在琢器作坊,一個老人埋頭在一隻花瓶上面細刻著什麼。經導遊講解才知師傅做的這個叫做爬花,是粉彩瓷製作中的一道工藝,粉彩瓷與青花瓷、玲瓏瓷、顏色釉瓷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導遊說老人脾氣不太好,不要靠得太近,但好奇的我們還是不由自主地湊到了他近前,旁邊更是擁擠喧鬧,可他只是我們來時瞧了一眼,就一直埋頭在那隻花瓶上面,姿勢和神態都沒有任何的改變。他手下的花紋是那樣細密,眼下只刻了一點點,旁邊一隻已完成此道工藝的花瓶顯示,這樣細密的花紋要佈滿整個瓶子,這要做多久?導遊也感嘆師傅們的堅持,如果讓她一輩子對著一個花瓶她可能要瘋掉,這讓我想起有位女青年向著名青年鋼琴家朗朗提問時說的一句話:我也學過鋼琴,但一想到如果要我一輩子對著一架鋼琴,我會瘋掉……這麼細密這麼繁複,這要多大的耐心,需要一顆多安靜的心?再回頭看老者處變不驚,旁若無人的神態更添一份敬意。導遊說老人是個聾啞人,無怪,有時聽不到聲音反而是一種優勢,想起中國好聲音中的盲人女歌手張玉霞在大舞臺上的從容神情,她說每當唱歌時就覺得自己是個“發光體”,眼前這位老者不也是個安靜的發光體嗎?

我覺得,手工制瓷作坊裡這些傳承古老傳統技藝的師傅們,個個都是“發光體”!

精美的瓷器會唱歌——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印象記

涅槃

從明晃晃的燦爛陽光下,走進鎮窯,走進這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景德鎮清代鎮窯,我被一股陰涼之氣,一種古老氣息所鎮住。

窯房內,一根根粗壯歪斜的木頭柱子,極自然極粗糙,彷彿種在地上一般,好像還是在生長的樹,但它已經立在這兒200餘年。

走到裡面最核心的窯爐前,朝裡張望,看見那高得有些幽深神秘的窯爐頂棚。多年前陪一行客商來時,對於陶瓷瞭解很少也沒有多少感情的我,走進這窯爐時被鎮住了,這高大幽深陌生的窯爐彷彿變成一條時間隧道,讓我恍惚之間好像觸摸到了一點陶瓷的神韻。現雖因保護之故被攔在了窯爐前,但仍能感受到它所流蕩出的那種古老深邃的氣息。導遊介紹說此窯爐呈一頭大一頭小的長橢圓形,進窯門處寬而高,靠近煙囪則逐漸狹窄矮小,很像一隻鴨蛋,故又稱蛋形窯,她詳細講解了這種形狀的窯爐在設計上的科學原理,而我當年走進去感受到的卻是這種形狀窯爐所帶來的的古老神秘感。

還有一個感覺,就是這窯爐是活的。事實上這是古窯景區內唯一真正保存下來的古窯,明末清初由景德鎮首創,全稱景德鎮窯,簡稱鎮窯。其他的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以及那氣勢磅礴的宋代龍窯均為仿建而成,但它們在近年都成功進行了復燒,龍窯是最近建成並已經成功進行了試燒,將於今年瓷博會期間正式點火復燒。復燒給了它們活的生命,它們不再只是靜止的展覽物,而是鮮活的歷史穿越時空的呈現。

在手工制瓷作坊顏色釉製作間,導遊就給我們講解了瓷器是火的藝術。其實在制瓷作坊看到的所有產品都只是半成品,最後都要裝進這些窯爐,經過窯火的燒煉才能成為真正的瓷器。在顏色釉瓷的製作中表現尤其突出,土土的白色和紅色,經窯火燒煉後就變成了精美的黑紅相間,變成了景德鎮傳統色釉花瓶中的珍品——“三陽開泰”。不由想起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就是在那煉成的,可以說,孫悟空之所以成為孫悟空,八卦爐功不可沒。在瓷器生產過程中,窯爐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據說把握窯爐火候的師傅們工資可趕上中小窯主的收入,但要練就這身本事需幾十年的光陰。

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煉丹爐中煉成了火眼金睛,產自景德鎮質地優良的瓷土,經過身懷絕技的景德鎮師傅們的精心加工製作,在景德鎮的窯爐中完成最後的涅槃,煉成了名聞天下的景德鎮瓷器。

精美的瓷器會唱歌——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印象記

精美的瓷器會唱歌

瓷樂,一朵音樂奇葩,早有耳聞,今天第一次在現場觀看聆聽。

除了瓷管鍾用了喜慶的紅色,其他如瓷二胡、瓷笛瓷簫、瓷鼓等均為一色的青花,樂團女子衣飾顏色也與青花接近,與周邊的湖光山色融為一體,給人清新雅緻的視覺享受。隨著樂隊姑娘們不著痕跡的整齊劃一動作,天籟般的樂聲響起,視覺享受立刻變成了聽覺享受,尤其演奏瓷甌、瓷磬等樂器時,直接敲打在瓷器上發出美妙聲音,讓人直感嘆精美的瓷器會唱歌。瓷編鐘比之以前在武漢見過的青銅編鐘,視覺上少了份宏大的氣勢,聽覺上也少了份渾厚古樸,但在視覺上卻多了份清新靈秀,聽覺上多了份清脆悅耳之美,真可謂“奇瓷神韻”。

精美的瓷器會唱歌——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印象記

又一個發光體

“樂古窯,愛china”中秋吟誦會也在這裡舉行。

景德鎮網絡作家協會和詩詞學會的詩人作家們一個個走上臺,吟誦了一首首關於古窯關於陶瓷的詩歌。有一位詩人給我印象最深刻,雖然上次採風時就見識過他的樂於助人,但上臺前和平時,看起來都是個沉默的人,至少是個不善言辭的人,沒想到他一走上臺,一拿起麥克風,就像變了一個人,抑揚頓挫的聲音,隨著詩境自然變化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可謂聲情並茂,神采飛揚,自始自終他的臉上都帶著沉醉的微笑。詩的內容我沒有聽得很清楚,只知他的詩是詠瓷的,據說還得了今年穀雨詩會的一等獎。我一向不太懂詩歌,也很少被詩打動,但今天他吟誦這首詩的神情就已經打動了我,我覺得他在臺上也成了一個“發光體”。因為詩歌,更因為這陶瓷,他和那些制瓷的師傅們一樣,因為這神奇的陶瓷藝術,因為這展示陶瓷神奇的古窯,變成了一個發光體。

神奇多彩的陶瓷藝術本身就是發光體。樸實的不起眼的瓷土,在這些發光體——智慧勤勞的景德鎮陶瓷藝人和從業者——的精心創造、打磨和錘鍊下,也變成了一個個耀眼的的發光體——精美的瓷器和神奇的陶瓷藝術。

近年來,古窯景區也在成為一個發光體,穿越時空的系列古窯復燒,五上央視《新聞聯播》,景區知名度和遊客流量迅速攀升。目前景區正在創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祝願在未來的日子裡,古窯景區能夠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這片瓷的聖土上,唱出更加動人的歌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