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前大喊: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结果无一个人敢应声

朱元璋临终前大喊: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结果无一个人敢应声

朱元璋临终前大喊: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结果无一个人敢应声

大家好,我是农家阿鹏,今天为大家说一说朱元璋

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皇帝,自古以来皇帝的各种决策行为都是后世评判的依据,并以此来划分一代帝王的圣贤与愚昧。但不论是英明圣贤还是昏庸暴君,他们都曾面临一个同样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皇位的传承。挑选合适的皇位的继承者,自古以来都是各朝代皇帝大臣的伤心事。细数历史,连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乾隆这样的千古明君,都因为这个问题头疼苦恼,做出了一连串的错误决策,导致手足相残,朝廷动荡,民不聊生,以至于被敌国侵占,两国交战,操戈相战,掀起阵阵血雨腥风。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因为这个问题差点酿成大错。

朱元璋临终前大喊: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结果无一个人敢应声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整日埋首朝政,开创军机处等政要机关,目的是要将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各类事件不论大小事必亲恭,他这般励精图治的目的除了保证国家的富强之外,更多的是想要朱家的江山能够代代永传,为此,他觉得统治大权必须要全部把握在自家人手中。这个要求,不仅仅是明朝的皇帝是朱家人那么简单,而是要把朝廷与地方的军政大权,都从外姓功臣手中夺回,放在自己的手中,自己精力不够?不怕,还可以分散给儿子们,让他们替自己镇守四方。这样一来,整个国家都是自己家的,所有的事情自己决定,钱也自己赚。想法很好,实际却不一样。他除去了外害,却养出了内患,外姓大臣固然无力再威胁皇权,却使雄踞各地的儿子们滋长了对皇位的觊觎之心,给朝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这件事的危害朱元璋在临死之前才发现。

朱元璋临终前大喊: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结果无一个人敢应声

每个皇帝都会有偏爱的儿子,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最满意儿子的是太子朱标,朱标聪明仁孝,非常符合当时一代明君的要求,朱元璋认为这种性格能克承大统,兴国安民。可天妒英才,朱标体弱多病刚到成年就逝去了。深受丧子之痛的朱元璋爱屋及乌把目光转向了儿子仅存的血脉,即皇太孙朱允炆,每日带在身边,想方设法的教导着力栽培,希望他能承担起治理明帝国的重任。于是,在朱元璋的力挺下朱允炆从皇太孙变成了建文帝,建文帝有无帝王之才暂不考虑,但朱元璋这一安排却让其他皇子藩王们对此非常不满。其中有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燕王朱棣。朱棣从小习文练武,精通五艺,有着父亲做榜样,自小便胸怀大志,满腹才华这一点和他的父亲朱元璋格外相像,无奈时乖命蹇,他不是长子,没能夺得太子之位,本来就不甘心,碍于礼制没有反抗。好不容易熬到太子病故,朱元璋却二话没说把太子之位塞给襁褓小儿朱允炆,视其他皇子如无物,让自己一身抱负无处施展,这让朱棣由不甘心变成了满心不服。关于儿子的态度,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是知道的。

朱元璋临终前大喊: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结果无一个人敢应声

七十岁的朱元璋,终于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颁布了自己的遗诏。《明史》记载,在遗诏中朱元璋着重强调了三点,第一是告知天下皇位的结果,圣旨“内容为皇太孙朱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可登大位”。第二是告诉礼部自己的丧事要一切从简,一切丧祭仪物都不要大肆用金玉来做。第三条在当时看来很奇怪,却又引人深思,他命令各地藩王皇子们,只需要在自己封地祭拜,不用到京城奔丧。一般来说,普通人家父母故去,儿孙尚且千里奔丧,而朱元璋却不让儿子们回来守孝奔丧,主要是考虑到了两点,一个是怕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去后,各地或边境的敌对势力借机兴兵作乱,借此让藩王们留镇弹压,以防不测。

朱元璋临终前大喊: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结果无一个人敢应声

而第二个原因无法光明正大的表露,主要是为了巩固新帝政权的稳固,皇太孙朱允炆新任皇帝,朝中根尚浅,手无实权,若藩王趁着奔丧期间宫中防备虚弱,联合进军逼宫夺位,恐怕要出大乱子。尽管颁布了圣旨,但朱元璋还是觉得不太放心,有一个人他依然无法管控,日后定是新帝的威胁。而这个人就是燕王朱棣。朱棣性格刚烈,胆大妄为,在藩王中势力最大,对皇位威胁也最大。思来想去,朱元璋又下达了一道与遗诏矛盾的命令。《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朱元璋在病危的时候,紧急召唤燕王朱棣连夜来京,至于为什么单独把他叫回来,史书中并没有清晰的记载,我们也只能揣测朱元璋是想敲打告诫朱棣一番,让他老实点,安心辅助新皇。

朱元璋临终前大喊: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结果无一个人敢应声

但朱元璋这道命令,却把已经住到东宫的皇太孙朱允炆吓得不轻。这道圣旨是啥意思?叫朱棣来想干啥?是要改遗诏,还是让朱棣登基?事关重大谁也不敢大意,朱允炆当晚召集心腹一同去密室开会,谈论来讨论去还是决定不要让朱元璋看到朱棣。于是当天便起草了一道假圣旨阻拦半路上的朱棣。而朱棣从接到圣旨的那一刻起,星夜兼程一路奔波,短短八天已经走到了江苏淮阴,正当他准备歇口气时又接到圣旨,让他不用再进京了,直接返回封地听令就好。朱棣虽然感觉到了不对劲,但已经拿了圣旨也只得作罢,怏怏的回去了。而这边的朱元璋在死门关中挣扎,清醒一会糊涂一会,每次一清醒看到身边有人就问:“燕王来了吗?”结果,没有有一个人敢回答。朱元璋连续问了三遍,还是没有一个人敢吭声,就这样直到闭上了眼也没有见到儿子朱棣,结束了这波澜壮阔的一生。

朱元璋临终前大喊:燕王来了吗?燕王来了吗?结果无一个人敢应声

而他生前留下的这个无人敢回答的问题,终究是为明朝埋下了大祸,多年后朱棣和朱允炆战场相见,大明朝沦为血火疆场。事实证明,当父母的除了自身正之外,一定要一碗水端平,父慈子才孝,皇室也是家庭,所谓的利益相争多半出于帝王的平衡权益,越是身居高职,家财万贯的父母,越是要谨慎行事,不要牵一发动全身,追悔莫及。

今天小编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吧,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留言,喜欢本文的话,给小编点个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