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00後遇見國寶《如果國寶會說話》領青少年共赴“文物之約”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如果說去年年底的一檔綜藝《國家寶藏》,掀起了國內“博物館熱”的潮流。那麼,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則將這股熱潮延續了下去,孜孜不倦地講述著歷史的傳承、文物的魅力。就在上個月,《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已經全部與觀眾見面,短短二十五集的容量,以及每集五分鐘的片長,讓觀眾直呼“不夠看”。

雖然紀錄片還沒有看過癮,但是片中所承載的歷史厚度與趣味性,卻不僅僅侷限於電視屏幕之上。紀錄片所帶給觀眾的意義,就是希望人們能夠透過這些影像,感受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希望人們能夠走進博物館,傾聽文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於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承製的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組,聯合全國多家博物館推出暑期“青少年走近國寶”活動。截止日前,青少年們已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河北博物院兩座博物院,聆聽、學習節目組主創和文博工作者分享國寶背後的故事。

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中,一件來自四川的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就憑著一通“壺說”,為觀眾描述到戰國中晚期的社會生活。8月12日,紀錄片節目組又帶著“青少年走進國寶”活動,再次走進這件珍貴文物的所在地——四川博物院,與青少年們一起品略燦爛的蜀地文明。

当00后遇见国宝《如果国宝会说话》领青少年共赴“文物之约”

水陸攻戰紋銅壺

水陸攻戰紋銅壺領銜 盡展蜀地璀璨文明

枝繁葉茂的桑樹下,有人正在採桑;編鐘、磬等樂器,清晰地映射出宴飲歌舞的場景;還有弋射和練習射靶的場景、獵人捕獵的場景,活靈活現地再現當時場景……在這件水陸攻戰紋銅壺文物上,鐫刻著繁複精緻的花紋,以及神秘難解的“巴蜀符號”。

“戰國中晚期,由於社會結構和社會觀念的變化,青銅器開始出現寫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成都市郊及附近市縣考古發現的大批青銅器,表明巴蜀先民們在融合了來自中原及秦楚文化的同時,創造出了自己獨有的巴蜀文化。以1965年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中晚期木槨墓中的銅器則為典型代表。而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就是來自這裡。”四川博物院的相關工作人員解釋道文物的“前世今生”。

蜀地文明悠久燦爛,四川博物院的館藏的珍貴文物自然也數不勝數。為何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中,會選擇這件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作為主角之一呢?在活動現場,崔宇作為《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拍攝導演,同時也是這件文物的拍攝者,向記者娓娓道來他們的考量。“從上面的紋飾來看,其中出現了採桑的畫面,這反映的是人們的生活問題;再來是宴樂的場景,代表了國家的禮儀問題;再來還有戰爭,是國家的軍事、政治問題。所以,這件文物濃縮展示了當時一整個社會的形態。”崔宇說道。 “一件銅壺就代表了一個社會,這是他最打動我的地方。”

当00后遇见国宝《如果国宝会说话》领青少年共赴“文物之约”

小小講解員

小小講解員亮相 當青少年們走近國寶

當國寶“開口講話”,歷史開始變得鮮活;當青少年們走近國寶,一扇走近文物國寶的“穿越”之門至此打開。既然活動主題為“青少年走進國寶”,其中自然少不了小朋友們的身影。當節目組走到四川博物院“漢代陶石藝術館”的門口時,一張稍顯稚嫩的臉龐就出現在了大家的眼中。“請問需要免費的講解服務嗎?”這位名叫鍾昊宇的男孩說道,他也是四川博物院的小小講解員。

“在您面前看到的呢,是一座闕。闕呢,在漢代人民心中的位置非常崇高,代表的就是昇天之門。漢代人相信,人死之後靈魂跨過闕門,便就可以長生不老,靈魂也可以永世長存了。”這位小小講解員,雖然身量不高,但是講解起文物來,那架勢也是絲毫不遜職業的講解員。鍾昊宇介紹到,自己11歲,今年已經是在四川博物院做小小講解員的第三個年頭了。“雖然今天有一些緊張,但是發揮的還算不錯。”並且談論起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中出現的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他還驕傲地表示,自己也曾為這件文物做過講解。

揭開戰國水陸攻戰紋壺的神秘面紗,讓原本靜默記錄金戈鐵馬和觥籌交錯的壺身“活”起來,“動”起來;走進漢代陶石的歷史世界,瞭解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習俗……也許國寶並不會開口,也可能珍貴的文物在展廳中始終靜默無聲,但是當人們總能從其中找到歷史的聲音,和歲月留下的信息。人們想要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下一季,還是等上些時日,但是其中最精華的文物就在博物館之中,靜待人們的來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