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宏观 · 金融周报|央行OMO放量,银行获新资本补充工具

特别提示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客户中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客户,请勿订阅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光大宏观 · 金融周报|央行OMO放量,银行获新资本补充工具

张文朗 邓巧锋

要点

◆ 上周央行连续5日开展逆回购操作,实现资金净投放1.16万亿,叠加15日降准0.5个百分点,使得上周虽横跨税期,但货币市场流动性保持稳定。此外,上周逆回购操作中28天期额度高达5000亿,显示央行呵护跨年流动性的意图。

◆ 受流动性放量和进出口数据不及预期影响,上周国债长短端利率均有所下行,其中10年期突破3.1%点位,国债期限利差小幅走扩。上周五银保监会批准中国银行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获批发行的首单永续债,属于其他一级资本,有利于缓解银行补充资本压力。

◆ 受疲软贸易数据的影响,上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前周刷新近半年高位记录后,小幅走贬。而受初请失业金人数数据低于预期、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表现良好等因素提振,上周短期美债收益率温和上行,美元指数也小幅走强最高涨至96.1。

正文

上周央行OMO放量,呵护跨年流动性

上周央行连续5日开展逆回购操作,合计投放1.27万亿,考虑逆回购到期0.11万亿,逆回购操作实现资金净投放1.16万亿(图1)。此外根据央行先前安排,2019年第一次降准于15日实行,降准0.5个百分点预计释放0.75万亿,对冲上周0.39万亿MLF到期后,投放中长期资金约0.35万亿。

上周央行OMO放量,原因之一是上周横跨税期,尤其1月尚为税收高峰期。此外,从上周28天期逆回购投放量达5000亿,显示央行呵护跨年流动性。

与前周相比,上周周中货币市场利率小幅抬升,随着周三(16日)央行巨量逆回购操作,当日及随后两天短期资金利率明显回落,但1月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仍持续小幅上行(图2)。

光大宏观 · 金融周报|央行OMO放量,银行获新资本补充工具
光大宏观 · 金融周报|央行OMO放量,银行获新资本补充工具

利率债收益率继续下行,商业银行首单永续债获批

上周银行间债券现券日均成交量基本持平前周。上周央行OMO放量叠加降准利好兑现,带来长短端国债收益率下行,其中10年期突破3.1%点位,1年期下行至2.35%,长短端国债利差有所扩大(图3)。

此外,上周五(18日)晚间银保监会批准中国银行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即永续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获批发行新的资本补充工具,记为“其他一级资本”,有助于缓解银行资本补充压力。

上周信用债一级市场迎来发行小高峰,总发行量3437亿,净融资额1658亿,其中综合类、建筑业、公用事业和采矿业发行规模居前(图4)。

光大宏观 · 金融周报|央行OMO放量,银行获新资本补充工具光大宏观 · 金融周报|央行OMO放量,银行获新资本补充工具

人民币小幅走贬,回吐部分涨幅

上周一(14日)海关公布201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全年进、出口增速较2017年分别回落5.8%和3.7%,贸易顺差收窄18.3%。其中12月以美元计价进口同比下降7.6%,创2016年7月以来最大降幅;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下降4.4%,创2016年12月以来最大降幅。受疲软贸易数据的影响,上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前周刷新近半年高位记录后小幅走贬(图5)。

受初请失业金人数数据低于预期、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表现良好提振,上周短期美债收益率温和上行,长短期期限利差基本维持在18~19bp,美元指数也小幅走强最高涨至96.1(图6)。

光大宏观 · 金融周报|央行OMO放量,银行获新资本补充工具
光大宏观 · 金融周报|央行OMO放量,银行获新资本补充工具

光大宏观组团队介绍

张文朗 首席宏观分析师 13811233375

黄文静 宏观经济和市场研究 18611288099

郭永斌 财政与固定收益 15120034181

周子彭 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 13699222628

刘政宁 海外经济与金融市场 13761178275

邓巧锋 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 13810828167

郑宇驰 实体经济和产业研究 17621950127

本订阅号由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编写,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任何情况下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均应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光大证券客户中非专业投资者客户,不论通过何种渠道阅读到本订阅号的内容,请自行评估相关内容适当性,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对相关信息可能的风险进行充分的了解,若因不当使用本订阅号中任何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需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非光大证券客户,请勿订阅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