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武士》: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最後的武士》: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最後的武士》,是以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西南戰爭為原型。該篇講述了一個被俘的美國教官,在傳統鄉村的武士生活中找到了自我,最終走向“反現代化”道路的故事。這部老片跟我們的生活看似很遠,卻意外的在當初收穫了不錯的票房,並且成為了隨後十幾年中,電影界裡不斷被提起的經典。

《最後的武士》: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最後的武士》: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媒體文化的發展越迅速,受眾的需求水平就越高。對二十一世紀的觀眾而言,通篇充斥著現代元素的作品,會讓人覺得乏味。而純粹傳統意義上的古裝片,也造成了審美疲勞。所以,《最後的武士》在選材上創造了一次“中庸道路”的成功:櫻花紛飛的季節裡操練的新式軍隊,莊嚴肅穆的宮殿中林列著西裝革履,文明開化的氣息與等級森嚴的制度,倭刀與火器,武士道與洋人。看似遙遠卻又那麼真實,這種混搭的畫風也只有出現在近代才合理。

《最後的武士》: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最後的武士》: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而近代這個話題,對於東方民族來說,都充斥著痛苦。這部電影的主要場景雖然是日本,但其終究是中華文化圈不可分割的子系部分:靜謐的禪院、帶著濃重漢服痕跡的衣冠、優雅的禮儀、唯美的漢字,都在中國觀眾的心底隱隱喚起了我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當精神生活面臨外來的侵略,道統被從根本上否定,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受到顛覆,這種憤怒與痛苦,是我們中國人也曾經體會過的。

《最後的武士》: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最後的武士》: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

傳統還是現代,這是後發國家共同的疑惑。生存還是滅亡,更是千百年來人類難以逃避的話題。在這樣的糾結下,勝元選擇了死,而歐格仁獲得了重生。正如篇尾所說:他找到了一種很多人一直追尋卻不可得的,內心的平靜。就通篇來看,這是一部具有“反現代化傾向”的電影。《最後的武士》不是一個無病呻吟的噱頭,而是用悽美的畫面表達了東方民族對於“全面西化”的改革方式的控訴。正如編劇借明治之口所說的那樣:我們想要一個統一的國家,富強而現代化。但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因為,一個不尊重歷史的民族,也註定沒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