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另闢蹊徑計劃突襲秦國,還沒有實施就被繼承人坑了

提到戰國後期的列國形勢,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秦國一家獨大,其他諸侯只有捱打的份,最多隻有招架之功,絕無還手之力。尤其是列國合縱伐秦屢遭失敗之後,東方六國對秦國更是怕得要命,時刻擔心被秦國滅掉。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居然心出了一個襲擊秦國的戰略方案,並且幾乎要付諸實踐,可惜功虧一簧。

趙武靈王另闢蹊徑計劃突襲秦國,還沒有實施就被繼承人坑了

趙武靈王名叫趙雍。當時趙國在趙武靈王的治理下,已經完成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建立起了大規模的騎兵部隊。隨後趙國又攻滅了中山國,打敗了林胡、樓煩等一些北方的遊牧部落,並向西擴展土地,在今天的內蒙古包頭、托克托等地,建立了雲中、九原等郡,還修建了兩道長城。

趙武靈王另闢蹊徑計劃突襲秦國,還沒有實施就被繼承人坑了

在一切基礎打好之後,趙武靈王於公元前299年將王位傳給小兒子趙何,自己稱為“主父”,相當於後世的太上皇。趙武靈王這樣做是為了擺脫瑣碎政事的打擾,集中精力研究攻秦的策略。趙武靈王認為,東方各國數次合縱攻秦,主要進攻方向就是峪山和函谷關。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秦國又派出重兵把守,所以諸侯聯軍才屢屢失敗。因此,趙國需要另闢蹊徑,改變攻擊方向。趙武靈王計劃,以趙國的雲中、九原為前進基地,在這裡向南進攻,就可以直插關中平原,打進秦國的腹心地區,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趙武靈王“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的戰略方案。

趙武靈王另闢蹊徑計劃突襲秦國,還沒有實施就被繼承人坑了

從地理上看,秦國所處的關中平原,幾乎被群山包圍,東面有函谷關,東南方向有武關,西南方向右大散關,西北方向有蕭關,都是形勢險要的關隘。可是惟獨在正北方向,是黃土高原,並延伸至內蒙古高原,直至陰山山脈,沒有特別險要的雄關隘道。趙國的雲中、九原兩郡,在黃河大拐彎處,北邊就是陰山山脈。這個地方也被稱為“河南地”,這裡對關中地區形成居高臨下之勢,一旦被敵對勢力奪取,就會對關中地區的政權形成巨大威脅。從陰山以南到關中地區地形以高原為主,雖不是一馬平川,但是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崇山峻嶺。秦朝之後,很多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就是通過這條通道,屢次襲擾中原王朝,有些時候甚至直接威脅到古都長安。由此可見,趙武靈王選中這裡作為襲秦的突破口,其戰略眼光是很獨到的。

趙武靈王另闢蹊徑計劃突襲秦國,還沒有實施就被繼承人坑了

趙國如果真的打算從雲中、九原攻秦,那麼從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附近)附近發兵,要遠行數千里路程,才能到達目的地,如果是步兵的話,這樣的長途奔襲是很難想象的。好在趙國早已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這恐怕就是趙武靈王提出這樣一個戰略的重要依據。如果趙國騎兵像後世遊牧民族騎兵襲擾關中那樣,從陰山南麓出發襲擊秦國,確實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另一方面,當時的秦國,君主還年輕,當年是靠趙武靈王護送回國即位的,缺乏政治經驗,目內又是權臣當政,民心不穩,正便於趙國趁虛而入。所以這個襲秦計劃並非只是趙武靈王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極為高明的戰略計劃;假如這個計劃得以實行,秦國即使不被滅國,至少也會遭到極大削弱,戰國末年的歷史走勢就有可能改寫。

趙武靈王另闢蹊徑計劃突襲秦國,還沒有實施就被繼承人坑了

趙惠文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趙武靈王準備實行這一計劃的時候,他的大兒子趙章因為被剝奪繼承王位資格,而起兵作亂,旋即被趙何(即趙惠文王)擊敗。趙武靈王對大兒子心懷愧疚之情,就包庇、收容了失敗的趙章。趙惠文王的權臣李兌因此率兵包圍了趙武靈王所在的沙丘宮,把趙武靈王活活餓死。趙武靈王死後,他的襲秦計劃再也沒人提起,趙國也由戰略擴張轉為了戰略收縮,直到最後被秦國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