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三国2:后诸葛亮时代,后主刘禅的帝王权谋(内容篇)

乱世三国2:后诸葛亮时代,后主刘禅的帝王权谋(内容篇)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权力被别人架空,也没有人愿意让别人的光芒笼罩在自己的羽翼之上。

刘禅是这样的人,在经历了十一年的无所作为之后,对于政权旁落,他人代政,这个年轻的皇帝表现出了莫大的敌视与仇恨。

可敌视归敌视,若是真要他自己去处理繁琐冗杂的政事,他又没有那个魄力和能力。

可以说,一个十一年未曾亲理过政事的帝王,一个围绕于丞相府,天下政事无出其右的王朝,在关键人物逝世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空洞与疲态,这是一人臣子掌握重权的后果,也是年轻皇帝缺乏经验的表现(尽管当时他已经27岁,已经是个青年人,可在政坛上的经验还是略显不足)。

乱世三国2:后诸葛亮时代,后主刘禅的帝王权谋(内容篇)

但所幸的是,前诸葛亮时代所培养的国家重臣(蒋琬,费祎,姜维等)并没有随着诸葛逝世而消亡,在国家的艰难时刻,他们挺身而出,为了蜀汉基业竭尽所能,同时也向后人展示着自己惊人的治理才能和政治天赋。

这对当时急需政权平稳过渡的蜀汉来说是件好事。

但是对刘禅来说嘛,却未必是好事。

“毕竟这些是诸葛丞相的人,不是我的,我相信他们有能力,但我始终不敢对他们示以真心。”

但无论刘禅乐不乐意,蜀汉的政坛上,新一届的能臣总归要出场,那些躲在幕后的人物也早已经迫不及待摩拳擦掌了跃跃欲试了,好了,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蜀汉军事上的鹰派代表——蒋琬登场!

乱世三国2:后诸葛亮时代,后主刘禅的帝王权谋(内容篇)

关于蒋琬,不作过多介绍(其实是我了解的不够多),至于他的能力嘛,我相信列举诸葛亮曾经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的事例就能看其大概。

一个可以让诸葛老大认可的人,能力自然不在话下。

顺便插一句,我们感叹诸葛丞相的能力,不只是感叹他在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表现,还感叹他对后世的影响力上,不用说太远,仅在他逝世到蜀汉灭亡的这29年期间,诸葛丞相便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蜀汉的政权,事实上,在整个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坛上活跃的基本都是丞相所培养的政治班底,是他们支撑起了蜀汉王朝的整个脊柱。

咳咳咳,对诸葛丞相的评价到此为止,接下来回归正题,作为第一位在蜀汉政坛接替丞相地位的政治家军事家,蒋琬的处境未免有些难堪尴尬,相较于诸葛丞相,蒋琬的政治前景是受到限制的,当然不仅蒋琬如此,费祎,姜维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后两者还不如蒋琬。

乱世三国2:后诸葛亮时代,后主刘禅的帝王权谋(内容篇)

因为对于新生的二把手势力,刘禅不是没有防备的,事实上,他把对诸葛一人独大的所造成的顾忌与不满的后果,全都施加到了继任的二把手身上。他对蒋琬如此,对费祎如此,对姜维也是这样。

究其根本,还是先导篇最初的那句话:蜀汉的天下,姓刘,不姓诸葛。

27岁的刘禅虽然政治经验不足,但其天才的帝王权术已初现端倪,从诸葛死后蜀汉再不设丞相一职可以看出,早已成年的刘禅已经逐渐有了夺权的念头。所以蒋婉终其一生,也只是做到了大司马(低于丞相职位),未及相位。而在蒋琬死后,刘禅便开始自摄国事。那一年,刘禅39岁。

第一个权臣是诸葛亮,官至丞相,诸葛之后,蒋琬继权臣位,官至大司马,蒋琬之后,费祎继权臣位,官至大将军,费祎之后,(官职由高到低呈现为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姜维做了大将军,但姜维的实权还不如费祎,因为军权与民权已经做了实质分离,姜维只掌军权,在刘禅身边还有自己的亲信陈祗(掌管民权),史书记载:“(陈)权重于维”。

乱世三国2:后诸葛亮时代,后主刘禅的帝王权谋(内容篇)

可能是因为早年长期处在诸葛丞相这种“事无巨细,必亲自过问”的强势压迫下,对于权力,刘禅有着无与伦比的敏感性。为了防止像诸葛一人独大的权臣的出现,已经步入中年的刘禅认识到仅仅靠夺权是不够的,还要用另一种来改变权力架构的人事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分权制衡。

延熙六年(刘禅年号),因为大司马蒋琬的病情,费祎升职为大将军(军权官职),同时录尚书事(民权官职),这就在实际上正式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蒋琬这个大司马只剩下一个“虚职”。延熙九年,蒋琬死后,费祎掌权,刘禅又大力提拔姜维,升职为卫将军,官职稍低,但却能与费祎共录尚书事,这就相当于分了费祎的权,同时因为费祎,姜维北伐问题上不合,制衡策略也可以实行。

这些历史的事实都表明,刘禅自从亲政以来,就不愿意再出现第二个诸葛丞相,也不愿意让任何一个官员独自掌握大权。

实事求是的讲,刘禅从来都不是一位优秀的君主,但他却是一位合格的皇帝,在长达四十年的皇帝生涯中,能稳坐龙椅,社稷康定,不能不算是刘禅的一种本事,因为一个不合格的皇帝莫说四十年,就算是四年,在那个外敌环伺,权臣在内的特殊时期,也难以坐的安稳。

乱世三国2:后诸葛亮时代,后主刘禅的帝王权谋(内容篇)

可即使如此,国家的兴旺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决定得了的,蜀汉的命运早就如诸葛丞相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那样:“(伐贼,亡),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或许蜀汉之亡早已在诸葛丞相预料之中,亡与不亡,其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