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张之洞在汉阳等地推动第一次“中部崛起”

120多年前,张之洞在汉阳等地推动第一次“中部崛起”

120多年前,张之洞在汉阳等地推动第一次“中部崛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蛇山之上有抱冰堂……都在讲述着百年前的这位总督与这座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给这座城市带来近代文明的印记。

如今,这座城市与它所处的中部省份,正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对外开放等领域同步发力,展露出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勃勃雄心。

120多年前,清末一位总督的到来,推动了武汉和湖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中部崛起”。

光绪十五年,1889年12月17日,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一艘名叫“粤秀”的轮船,停靠在武昌司门口,一位身形矮小的清廷封疆大吏,踏上了武汉的土地。他的到来,将为这座江城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也将把这块在当时中国版图上并不显眼的土地,推到变革时代的“潮头”,推上驶入近代化文明的“快车”。

1889年,张之洞上书清廷,提出在中国腹地修建一条铁路,“开路之利,首在利民。利民以出土货(国货)、销土货为大端;利国以通漕、调兵为大端。”这一方案,巧妙避开了顽固派指责的要处,获得朝廷支持。

在他的计划中,朝廷每年拨款200万两白银,同时再建成汉阳铁厂,为铁路提供钢材。就在这位新任湖广总督踌躇满志之时,在满清的发源地东北,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正加紧修建,向中国边陲延伸。为抵制俄国势力渗入,清廷决定暂缓修建卢汉铁路,先修关东铁路。直到1898年,卢汉铁路才得以动工修建。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李鸿章满怀惊恐地感慨,古老的中国历经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亿万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初任两广总督之时,张之洞就急于参与到谋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中,向英国订购两座日产生铁100吨的高炉,以及炼钢炉、轧钢等各类机器设备。

之后,张之洞要求把这些机器设备运到湖北,并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汉阳一侧,龟山以北,选址建设汉阳铁厂。

1890年,汉阳铁厂开工,1894年投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有着“亚洲雄厂”之称,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制铁所早7年,日本派人前来考察,甚至惊呼“东方睡狮醒了”。直到1919年鞍山钢铁厂建成投产,20多年的时间里,这家铁厂生产了中国90%以上的钢铁。

1896年,盛宣怀接办铁厂,改“官办”为“官督商办”。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公司的商办历程。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沿着汉江,汉阳铁厂以西,张之洞又陆续创办了湖北枪炮厂(后来的汉阳兵工厂)、针钉厂、火药厂、官砖厂。在当时,这条路也因此有了“十里五厂”之称。

此外,张之洞在湖北仿照德国陆军,裁撤旧式军队、编练新军,经过多年经,湖北新军成为与北洋新军相媲美的陆军力量。他创办了汉阳兵工厂,生产出的“汉阳造”步枪,参与了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小战役。

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认为:“督鄂18年,张之洞推动了湖北和武汉的第一次中部崛起,这是毋庸置疑的。”

“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阻力,一往无前,他的意志是坚定的。出身于旧式的科举制度,却看到人类文明的前沿,他的眼光是长远的。”冯天瑜认为,之洞主政湖北所展现的这两点,对今天湖北提出的中部崛起仍有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