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張之洞在漢陽等地推動第一次“中部崛起”

120多年前,張之洞在漢陽等地推動第一次“中部崛起”

120多年前,張之洞在漢陽等地推動第一次“中部崛起”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在談到中國工業發展時,曾說過有四個人不能忘記: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講到化學工業,不能忘記範旭東;講到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

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蛇山之上有抱冰堂……都在講述著百年前的這位總督與這座城市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是他給這座城市帶來近代文明的印記。

如今,這座城市與它所處的中部省份,正在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對外開放等領域同步發力,展露出為實現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的勃勃雄心。

120多年前,清末一位總督的到來,推動了武漢和湖北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第一次“中部崛起”。

光緒十五年,1889年12月17日,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歷史上,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一艘名叫“粵秀”的輪船,停靠在武昌司門口,一位身形矮小的清廷封疆大吏,踏上了武漢的土地。他的到來,將為這座江城帶來前所未有的鉅變,也將把這塊在當時中國版圖上並不顯眼的土地,推到變革時代的“潮頭”,推上駛入近代化文明的“快車”。

1889年,張之洞上書清廷,提出在中國腹地修建一條鐵路,“開路之利,首在利民。利民以出土貨(國貨)、銷土貨為大端;利國以通漕、調兵為大端。”這一方案,巧妙避開了頑固派指責的要處,獲得朝廷支持。

在他的計劃中,朝廷每年撥款200萬兩白銀,同時再建成漢陽鐵廠,為鐵路提供鋼材。就在這位新任湖廣總督躊躇滿志之時,在滿清的發源地東北,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正加緊修建,向中國邊陲延伸。為抵制俄國勢力滲入,清廷決定暫緩修建盧漢鐵路,先修關東鐵路。直到1898年,盧漢鐵路才得以動工修建。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李鴻章滿懷驚恐地感慨,古老的中國曆經著“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億萬中國人面對“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初任兩廣總督之時,張之洞就急於參與到謀求自強的洋務運動中,向英國訂購兩座日產生鐵100噸的高爐,以及鍊鋼爐、軋鋼等各類機器設備。

之後,張之洞要求把這些機器設備運到湖北,並在長江和漢江交匯處的漢陽一側,龜山以北,選址建設漢陽鐵廠。

1890年,漢陽鐵廠開工,1894年投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近代鋼鐵企業,有著“亞洲雄廠”之稱,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八幡制鐵所早7年,日本派人前來考察,甚至驚呼“東方睡獅醒了”。直到1919年鞍山鋼鐵廠建成投產,20多年的時間裡,這家鐵廠生產了中國90%以上的鋼鐵。

1896年,盛宣懷接辦鐵廠,改“官辦”為“官督商辦”。1908年,盛宣懷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開啟了公司的商辦歷程。作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堪稱“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

沿著漢江,漢陽鐵廠以西,張之洞又陸續創辦了湖北槍炮廠(後來的漢陽兵工廠)、針釘廠、火藥廠、官磚廠。在當時,這條路也因此有了“十里五廠”之稱。

此外,張之洞在湖北仿照德國陸軍,裁撤舊式軍隊、編練新軍,經過多年經,湖北新軍成為與北洋新軍相媲美的陸軍力量。他創辦了漢陽兵工廠,生產出的“漢陽造”步槍,參與了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大小戰役。

武漢大學教授馮天瑜認為:“督鄂18年,張之洞推動了湖北和武漢的第一次中部崛起,這是毋庸置疑的。”

“面對巨大的困難和阻力,一往無前,他的意志是堅定的。出身於舊式的科舉制度,卻看到人類文明的前沿,他的眼光是長遠的。”馮天瑜認為,之洞主政湖北所展現的這兩點,對今天湖北提出的中部崛起仍有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