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大國,稱霸數代,卻被後世當成反面教材

我們都知道“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是當之無愧的兩位霸主。其他的如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人雖有霸主之名,但得到公開全體諸侯國同意的,也就是齊桓公、晉文公這兩位。其中齊國在東方,但是到齊桓公後期,齊國便沒有了雄霸天下的決心和實力了。

晉國則佔據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和擁有全國最廣闊的領土,其人才也是各諸侯國中最多的。如果晉國能這樣一直髮展下去,怕是最終統一天下的是晉國了。

但是,事情往往不是按照既定的方向發展的。齊國不是,晉國也不是。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

“晉無公族”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晉公室的力量逐漸衰微,對於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東周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大國,稱霸數代,卻被後世當成反面教材

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這些卿大夫不僅擁有土地和人口,還擁有私家軍隊。實際上的晉國公室已經無法制衡和削弱卿大夫們的勢力了。他們在一片土地上,又不能長期和平相處,只能互相攻打。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

這六家裡面,尤以智氏和趙氏最為猖獗。看看他們做的事就知道,首先是趙氏,能以一家之力先後滅掉範氏和中行氏,這就很不得了了,於是只剩下趙、魏、韓、智四家大夫了。

而智氏的智伯瑤更是猖狂地想要兼併其他三家的土地。而且還編織了一個一心為國的理由:“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其他三家想拒絕都找不到理由。

東周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大國,稱霸數代,卻被後世當成反面教材

於是魏氏和韓氏很聽話地把土地交了出來,但是趙氏一直是一個硬骨頭:“土地是我從先輩那裡繼承過來的,不能隨便割讓。”

這就很不給面子了,智伯瑤便聯合魏氏和韓氏一起,去攻打趙氏。當時趙氏龜縮在晉陽城中不敢應戰。而智、魏、韓三家打了兩年多也打不下來。

於是智伯瑤想了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後世也用的很多:比如關公的水淹七軍。對,就是引晉水去淹晉陽。而魏氏和韓式看到這個辦法,心中考慮的卻是:我的封地旁邊也有一條河流,到時要是這樣淹我的封地該怎麼辦。

就在此時,趙氏的說客偷偷到來,勸說了魏氏和韓式。於是,這三家又聯合起來,把智伯瑤的部隊給滅掉了。

東周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大國,稱霸數代,卻被後世當成反面教材

這就形成了三家分晉的雛形。韓趙魏三家的土地越來越大,而晉國的土地卻越來越少,而且沒有實權,沒有人口,沒有軍隊。晉國徹底完全喪失大國能力。

公元前438年,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東周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大國,稱霸數代,卻被後世當成反面教材

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

而晉國,從此之後再無此國家。成為了歷代的反面教材。

而“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這兩個故事給了後來所有的統治者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在以後的兩千多年來,統治者做的事無不是隻有一件,那就是加強自己的權力。

秦國君主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了一統六國的氣魄。漢代更是將君權神化,“獨尊儒術”也是為了加強統治,防止手下的人不軌。宋太祖做了一件“杯酒釋兵權”的事情,使得兵權完全由君主一人控制。也是從宋朝開始,大臣面見皇帝,由原來的坐著變成了站立。以至於到了明清兩朝,朱元璋更是撤銷了丞相的職位。皇權已經加強到可以直接把大臣按在宮門口庭杖。清朝的君權更是強的不像話,稍微說錯一個字,可能就是一場文字獄的興起。

由此可見,“三家分晉”這件標誌著“春秋”和“戰國”分界線的事件,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

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總能發現一些權力加強,而去發現這些規律的源頭事件,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這大概就是歷史的樂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