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恩爱的伴侣,都栽在了“情绪失控”上?


有多少恩爱的伴侣,都栽在了“情绪失控”上?


文 | 梗儿君

写在前面的话:

令人不解的是,在咨询室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在人前表现很相爱的两个人,其实在咨询室都会吐露,他们在生活中如何争吵?情绪如何歇斯底里地爆发等等……

遇到情绪暴发通常有三种表现:

一、自伤,如不断用拳头锤自己,如果不能达到解恨或控制对方的目的,就可能会采用更极端的方式;

二、出口伤人,如果不解气,还可能会演变成为肢体冲突,以暴力诱逼。

三、两者兼而有之。

处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失控:

如遭遇事故亲人离世,人们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伤害自己,我真不孝,最无能,看到亲人离世,尝着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太痛苦了,通过身体上的自伤达到精神痛苦和内疚的缓解。

第二种可能,遇到特别大的不公对待,超出自己的应激范畴,人们通常的反应就是怒不可遏,表现出暴躁、极具破坏力的一面,如打人、摔东西等。

这种情况都是正常的现象,人人皆而有之。如果没有反而会引起异常心理。

有多少恩爱的伴侣,都栽在了“情绪失控”上?

但如果说,对于人们来说,这种刺激根本就是常态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则再爆发这样的冲突和情绪显然是病态的。

一个来访者曾经向我咨询过她与女友的冲突,男方总是感觉女方故意对自己颐指气使,做什么都会呛着自己。

但其实对方这种表达方式,之所以这样引起来访者的反感,背后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这位来访者过去有许多未完成的事件,也可以说是“心结”、“情结”。

他明知道自己反应过度,还是要不计后果的表达出来,不然好像就会发疯一样。

但也有些人不会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问题都是别人的,即便两个人吵得面红耳赤,也决不会妥协半步。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情绪失控,但知道自己反应过度的人往往离改善更进一步。

因为,他虽是后知后觉,但必竟要比没有知觉的好,这种人往往在情绪爆发后也会后悔,意识到当时有些地方做的不对。

这种情况的人也往往会求助于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他们离改变只差几次咨询而已。

有多少恩爱的伴侣,都栽在了“情绪失控”上?

但最可怕的就是这些“情绪失控,还觉得失控有理”的人。他们通常的逻辑是要怪就怪你不按我的要求做,才导致我失控的,你都是活该、咎由自取。

但退一步讲,他们又是最需要咨询的人。

既不承认自己又问题,却又需要咨询的人。我想给他们以下三点自我调节与提升的方法:

1、通过改变行动来延迟情绪的冲动

这种原理是这样的:

既然情绪能引发身体上的生理反应,反过来,在一个人并不具备强大的思考力之前,调整身体状态有助于延迟情绪的冲动。

例如人们熟知的深呼吸,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2、更新情绪认知,替代旧的情绪体验

比如,在遇到老婆或老公批评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曾经有过受挫的糟糕体验,那个时候他采取了逃避的方式结束了这种痛苦的体验,然而,当他再次遇到类似的场景时,杏仁核就会将固有的经验匹配当下的情况,让这个人继续做出逃避的反应。

这就是很多人为何会出现“一点就着”的原因所在。

想要改变这种情绪惯性,你可以采用第一种方式。

然而在情绪的冲击下,你的身体往往并不听你使唤,所以类似深呼吸等方法很难产生真正的作用,从而很容易让人们误认为这种方法是无用的。

最好的办法还是刻意学习,比如通过内观或自省等方式,认识到情绪背后的根源,重新对过往的经历进行梳理,同时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改变自己对过往经历的认知。

这样一来,杏仁核即便想要调动旧的情绪匹配当下的情况,由于你对过往经历有了新的认知,情绪上也会随之更新,如此一来,你就能够渐渐形成一种能力,那就是用新办法应对新问题,而不是任由情绪驱使,做出冲动的决策。

3、强化思考脑的能力,习得新经验

要知道,在我们没有刻意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所有的应对方式都会沿袭我们熟悉的经验模式。

比如,你曾经无比痛恨父母对你的批评打骂,你发誓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会打骂;然而,当你有了孩子之后,如果你没有进行系统学习,等你的孩子做出一些无法达到你期望的事情时,你同样会用当年父母对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因为你没有及时更新知识与经验,于是唯一能够拿来应对的,只有这些旧的经验。

如果你能够有意识地学习最新的理论并用于实践,必将习得新的经验和方法,最终能突破情绪的障碍,改变旧的应对方式。

- 完 -

作者:梗儿君,北京大学心理学毕业,资深心理咨询师一枚,专业治愈各种不开心。转载或预约心理咨询 请联系私人微信:Banlanluxinl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