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恩愛的伴侶,都栽在了“情緒失控”上?


有多少恩愛的伴侶,都栽在了“情緒失控”上?


文 | 梗兒君

寫在前面的話:

令人不解的是,在諮詢室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在人前表現很相愛的兩個人,其實在諮詢室都會吐露,他們在生活中如何爭吵?情緒如何歇斯底里地爆發等等……

遇到情緒暴發通常有三種表現:

一、自傷,如不斷用拳頭錘自己,如果不能達到解恨或控制對方的目的,就可能會採用更極端的方式;

二、出口傷人,如果不解氣,還可能會演變成為肢體衝突,以暴力誘逼。

三、兩者兼而有之。

處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緒失控:

如遭遇事故親人離世,人們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傷害自己,我真不孝,最無能,看到親人離世,嘗著這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哀,太痛苦了,通過身體上的自傷達到精神痛苦和內疚的緩解。

第二種可能,遇到特別大的不公對待,超出自己的應激範疇,人們通常的反應就是怒不可遏,表現出暴躁、極具破壞力的一面,如打人、摔東西等。

這種情況都是正常的現象,人人皆而有之。如果沒有反而會引起異常心理。

有多少恩愛的伴侶,都栽在了“情緒失控”上?

但如果說,對於人們來說,這種刺激根本就是常態的,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瑣事,則再爆發這樣的衝突和情緒顯然是病態的。

一個來訪者曾經向我諮詢過她與女友的衝突,男方總是感覺女方故意對自己頤指氣使,做什麼都會嗆著自己。

但其實對方這種表達方式,之所以這樣引起來訪者的反感,背後還有一個深層的原因,那就是因為這位來訪者過去有許多未完成的事件,也可以說是“心結”、“情結”。

他明知道自己反應過度,還是要不計後果的表達出來,不然好像就會發瘋一樣。

但也有些人不會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問題都是別人的,即便兩個人吵得面紅耳赤,也決不會妥協半步。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情緒失控,但知道自己反應過度的人往往離改善更進一步。

因為,他雖是後知後覺,但必竟要比沒有知覺的好,這種人往往在情緒爆發後也會後悔,意識到當時有些地方做的不對。

這種情況的人也往往會求助於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他們離改變只差幾次諮詢而已。

有多少恩愛的伴侶,都栽在了“情緒失控”上?

但最可怕的就是這些“情緒失控,還覺得失控有理”的人。他們通常的邏輯是要怪就怪你不按我的要求做,才導致我失控的,你都是活該、咎由自取。

但退一步講,他們又是最需要諮詢的人。

既不承認自己又問題,卻又需要諮詢的人。我想給他們以下三點自我調節與提升的方法:

1、通過改變行動來延遲情緒的衝動

這種原理是這樣的:

既然情緒能引發身體上的生理反應,反過來,在一個人並不具備強大的思考力之前,調整身體狀態有助於延遲情緒的衝動。

例如人們熟知的深呼吸,採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2、更新情緒認知,替代舊的情緒體驗

比如,在遇到老婆或老公批評的時候,如果這個人曾經有過受挫的糟糕體驗,那個時候他採取了逃避的方式結束了這種痛苦的體驗,然而,當他再次遇到類似的場景時,杏仁核就會將固有的經驗匹配當下的情況,讓這個人繼續做出逃避的反應。

這就是很多人為何會出現“一點就著”的原因所在。

想要改變這種情緒慣性,你可以採用第一種方式。

然而在情緒的衝擊下,你的身體往往並不聽你使喚,所以類似深呼吸等方法很難產生真正的作用,從而很容易讓人們誤認為這種方法是無用的。

最好的辦法還是刻意學習,比如通過內觀或自省等方式,認識到情緒背後的根源,重新對過往的經歷進行梳理,同時運用心理學的一些方法,改變自己對過往經歷的認知。

這樣一來,杏仁核即便想要調動舊的情緒匹配當下的情況,由於你對過往經歷有了新的認知,情緒上也會隨之更新,如此一來,你就能夠漸漸形成一種能力,那就是用新辦法應對新問題,而不是任由情緒驅使,做出衝動的決策。

3、強化思考腦的能力,習得新經驗

要知道,在我們沒有刻意學習新知識之前,我們所有的應對方式都會沿襲我們熟悉的經驗模式。

比如,你曾經無比痛恨父母對你的批評打罵,你發誓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會打罵;然而,當你有了孩子之後,如果你沒有進行系統學習,等你的孩子做出一些無法達到你期望的事情時,你同樣會用當年父母對你的方式對待你的孩子,因為你沒有及時更新知識與經驗,於是唯一能夠拿來應對的,只有這些舊的經驗。

如果你能夠有意識地學習最新的理論並用於實踐,必將習得新的經驗和方法,最終能突破情緒的障礙,改變舊的應對方式。

- 完 -

作者:梗兒君,北京大學心理學畢業,資深心理諮詢師一枚,專業治癒各種不開心。轉載或預約心理諮詢 請聯繫私人微信:Banlanluxinl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