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掏2萬億買理財,礦業大戶狂攬415種產品


上市公司掏2萬億買理財,礦業大戶狂攬415種產品


上市公司掏2萬億買理財,礦業大戶狂攬415種產品


<strong>買理財豪擲500億

在2018年的“理財大軍”中,出手最闊綽的天茂集團,豪擲535億元購買了12種理財產品。而天茂集團的總市值只有277億元,數值上僅為其投資額度的52%。

經過梳理天茂集團的公告發現,因為其對子公司的95億元增資擴股計劃在資金籌集完畢後,一直未能落實,所以天茂集團多次用這筆“閒置資金”購買委託期不超過34天的短期理財產品,最終刷出了500多億元的上榜數據。


上市公司掏2萬億買理財,礦業大戶狂攬415種產品


天茂集團熱衷於購買理財產品的原因,或許也與天茂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同時也是國內一家券商長江證券的第一大股東有關。而據《中國基金報》此前報道,長江證券在2018年的淨利潤負增長76.51%,增長幅度排在26家上市券商的倒數第三位。

天茂集團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投資收益達到了59億元,佔到了其營業總收入的24%。但即便有豐厚的投資回報加持,也難掩天茂集團本身業務存在的問題,在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營業收入同比大跌48%。

除天茂集團外,還有25家公司在理財產品上投資超過百億,其中,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寶鋼股份、千億房企俱樂部成員金地集團、上海廣播電視臺旗下資本平臺東方明珠、中國本土最大的養豬企業溫氏股份,都是近幾年理財產品的投資大戶。

<strong>能保殼也能鉅虧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除了出售子公司、出售房屋等固定資產,通過投資理財產品來獲取收益,也是美化財報的熱門手段。

2018年前三季度,有近35%的A股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後歸母淨利潤同比仍然下滑,這一數字為2016年以來的新高。


上市公司掏2萬億買理財,礦業大戶狂攬415種產品


除了理財之外,上市公司常用的辦法還有股權投資,或者是直接參與炒股。

一方面,炒股有時候的確能“救命”。曾經是海南省規模最大的航運企業的ST海投,即便歷經資產重組、商業轉型也沒能止損,因2016年和2017年分別虧損4.59億元、6.93億元而面臨暫停上市風險。而在2018年,ST海投依靠轉手一家融資租賃公司的股權,獲得了1.65億元的投資收益,再加上其他手段的資本運作,其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預計盈利1億元到1.5億元,同比扭虧為盈,或將成功保殼。

而另一方面,是投資就有風險,購買理財產品可能美化財報,但也可能拖累業績。作為國內血液製品生產巨頭的上海萊士,是2015年股市大震盪中唯一一家保持千億市值的醫藥公司,被冠以醫藥“股神”之名。而“股神”確實也成就自“股神”,在那一年的年報中,上海萊士淨利潤的59%,都來自於它的股票投資。但股市中沒有永遠的贏家,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萊士公允價值變動虧損9億元,投資虧損11.3億元,直接導致公司歸母淨利潤鉅虧13億元,同比下降238%。

<strong>小公司也能大手筆

從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司規模分佈來看,絕大部分參與者為市值不足百億的小公司。這固然與上市公司的整體結構有關,但80%的比例還是略高於小市值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中的佔比。


上市公司掏2萬億買理財,礦業大戶狂攬415種產品


從公佈的委託期來看,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有70%為小於3個月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雖然它們的收益率大多較低,一般不超過5%,但由於風險相對較小、投資方式較為靈活,還是受到了很多上市公司的青睞,也給很多小市值公司提供了一年內多次理財的途徑。

建築領域巨頭浦東建設、寶能系舊將大晟文化、出版界國家隊中國出版、客車龍頭企業金龍汽車,都通過利用閒置資金多次購買短期理財產品的方式,累計理財產品的投資額達到了本身市值的近3倍。

也有上市公司選擇長期投資信託、資管等固收類產品,它們的委託期可達到一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預期收益率最高可達16%左右。而2018年上市公司創下的預期收益率最高紀錄為30%,來自於國債逆回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