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掏2万亿买理财,矿业大户狂揽415种产品


上市公司掏2万亿买理财,矿业大户狂揽415种产品


上市公司掏2万亿买理财,矿业大户狂揽415种产品


<strong>买理财豪掷500亿

在2018年的“理财大军”中,出手最阔绰的天茂集团,豪掷535亿元购买了12种理财产品。而天茂集团的总市值只有277亿元,数值上仅为其投资额度的52%。

经过梳理天茂集团的公告发现,因为其对子公司的95亿元增资扩股计划在资金筹集完毕后,一直未能落实,所以天茂集团多次用这笔“闲置资金”购买委托期不超过34天的短期理财产品,最终刷出了500多亿元的上榜数据。


上市公司掏2万亿买理财,矿业大户狂揽415种产品


天茂集团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的原因,或许也与天茂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同时也是国内一家券商长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有关。而据《中国基金报》此前报道,长江证券在2018年的净利润负增长76.51%,增长幅度排在26家上市券商的倒数第三位。

天茂集团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投资收益达到了59亿元,占到了其营业总收入的24%。但即便有丰厚的投资回报加持,也难掩天茂集团本身业务存在的问题,在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大跌48%。

除天茂集团外,还有25家公司在理财产品上投资超过百亿,其中,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宝钢股份、千亿房企俱乐部成员金地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资本平台东方明珠、中国本土最大的养猪企业温氏股份,都是近几年理财产品的投资大户。

<strong>能保壳也能巨亏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除了出售子公司、出售房屋等固定资产,通过投资理财产品来获取收益,也是美化财报的热门手段。

2018年前三季度,有近35%的A股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仍然下滑,这一数字为2016年以来的新高。


上市公司掏2万亿买理财,矿业大户狂揽415种产品


除了理财之外,上市公司常用的办法还有股权投资,或者是直接参与炒股。

一方面,炒股有时候的确能“救命”。曾经是海南省规模最大的航运企业的ST海投,即便历经资产重组、商业转型也没能止损,因2016年和2017年分别亏损4.59亿元、6.93亿元而面临暂停上市风险。而在2018年,ST海投依靠转手一家融资租赁公司的股权,获得了1.65亿元的投资收益,再加上其他手段的资本运作,其业绩预告显示,2018年预计盈利1亿元到1.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或将成功保壳。

而另一方面,是投资就有风险,购买理财产品可能美化财报,但也可能拖累业绩。作为国内血液制品生产巨头的上海莱士,是2015年股市大震荡中唯一一家保持千亿市值的医药公司,被冠以医药“股神”之名。而“股神”确实也成就自“股神”,在那一年的年报中,上海莱士净利润的59%,都来自于它的股票投资。但股市中没有永远的赢家,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莱士公允价值变动亏损9亿元,投资亏损11.3亿元,直接导致公司归母净利润巨亏13亿元,同比下降238%。

<strong>小公司也能大手笔

从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司规模分布来看,绝大部分参与者为市值不足百亿的小公司。这固然与上市公司的整体结构有关,但80%的比例还是略高于小市值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中的占比。


上市公司掏2万亿买理财,矿业大户狂揽415种产品


从公布的委托期来看,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有70%为小于3个月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它们的收益率大多较低,一般不超过5%,但由于风险相对较小、投资方式较为灵活,还是受到了很多上市公司的青睐,也给很多小市值公司提供了一年内多次理财的途径。

建筑领域巨头浦东建设、宝能系旧将大晟文化、出版界国家队中国出版、客车龙头企业金龙汽车,都通过利用闲置资金多次购买短期理财产品的方式,累计理财产品的投资额达到了本身市值的近3倍。

也有上市公司选择长期投资信托、资管等固收类产品,它们的委托期可达到一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预期收益率最高可达16%左右。而2018年上市公司创下的预期收益率最高纪录为30%,来自于国债逆回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