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1907,晚清政治規矩的破壞與重塑


袁世凱在1907,晚清政治規矩的破壞與重塑

一個原本不起眼的人,為何能統領北洋軍六鎮


各位花木僧的聽眾大家好,本期節目與以往不同,這次我們特邀了青年曆史學者吳兆軒,對袁世凱在1907年中央權力規則的破壞與重建這個話題一同進行了討論。以下為花木僧老師與吳兆軒的對話,花老師簡稱花,吳老師簡稱吳。

<strong> 政壇大事:丁未政潮

節目開始之前我們先了解下當時政壇上發生的一件大事——“丁未政潮”。丁未政潮發生在1907年,主要指清流派與北洋派鬥爭,當時清流派的主要領袖是軍機大臣瞿鴻禨,北洋派的領袖是袁世凱。清流派的四川總督岑春煊進京向慈禧太后控訴慶親王,並運動言官上書造勢。不過這次政潮最後的結果是慈禧太后貶斥瞿鴻禨、岑春煊等一干清流派官僚,北洋派取得了政斗的勝利。

1907年,袁世凱從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任上,結束了他長時間擔任疆臣的履歷。進入到中央核心,既是軍機大臣,又是當時的天下第一部,外務部的尚書,主管中國的外交。但是短短的一年以後,他的人生髮生了巨大的變化,被趕出北京城。那麼這一年多,他在中樞裡面有什麼樣重要的表現呢?

<strong> 丁未政潮之後的清廷政壇

<strong>南北疆臣入樞

吳:基本上講,袁世凱入樞這件事情大家一般都講跟丁未政潮有關。但是與他同時入樞的還有張之洞,是南北兩大疆臣同時入樞,也是慈禧以張制袁謀略的體現,這讓袁世凱處於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但在丁未政潮前奕劻跟袁世凱就形成了政治同盟關係,使得他們這個陣線得到了維持。

另外,還發生了一個變化就是當時清貴宗室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對袁世凱命運發生關鍵作用的一個重要人物,宣統皇帝的生父——醇親王載灃,也幾乎同時進入了軍機處。

花:載灃是和張之洞、袁世凱同時進入軍機處的?

吳:幾乎是,差不多同時間進入的軍機處。而載灃之所以能夠在政治上嶄露頭角,是因為他辦了一個著名的案子,就是當時彈劾慶親王之子載振包養楊翠喜案。

花:當時農工商部尚書載振在天津大觀園看戲,載振見天津女伶楊翠喜,驚豔之,讚不絕口,段芝貴(袁世凱黨人),遂以一萬二千金將楊翠喜買下,並獻給載振。後來,1907年清廷改革官制,段芝貴擔任黑龍江巡撫。汪康年的《京報》載文披露楊翠喜這件事,轟動了京城。瞿鴻禨門生藉此彈劾了段芝貴,後來慈禧就派人去調查了。

吳:誰去查辦的呢?滿人當中負責查辦的就是醇親王載灃。因為載振是慶親王的貝子,不能隨隨便便找一個人處理,必須找一個夠格的人去查辦,當時負責查辦的還有漢人大臣大學士孫家鼐。當然最後我們很不理解,同樣在一場罵戰當中,不管證據多少,只要涉及到親王之尊,即便這件醜聞是真的,你也不可能對後人說,真正拿這件案子去怎樣,但結果就是載振因為這件醜聞,失去了農工商部尚書這樣重要的位置。

基本上是一種雙方互有損傷的局面,但是,不管是運用多少手段,最終還是慶親王(奕劻)和袁世凱這個政治同盟贏了。當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再加上一個領班軍機大臣慶親王,和袁世凱的一個把兄弟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從軍力上來看,已經相當厲害了,他們都處於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幾個總督、巡撫的位置。

<strong>戊戌維新中的後黨立場

花:袁世凱還是強學會早期的參與人物之一。

吳:對,端方和岑春煊當時也是受了保舉,然後光緒帝特別重視。如果變法大規模展開他們肯定是要受到重用的,三個人其實都是很有可能成為帝黨的一邊的重要人物。但是庚子事變之後,袁世凱、端方、岑春煊這三個在政治上非常善於投機的人,又基本上都站到了後黨的立場,自此官途也處於飆升的狀態。從他們的年齡資歷講,假如不是碰到庚子事變,那麼一個重大的事變,急需要能幹的人才的話,他們絕對不可能在庚子之後幾年之間就當上巡撫總督,速度之快幾乎不可想象,在戊戌年間他們大部分都還處於布政使、按察使這麼一個品階上。

<strong>袁世凱的傑出業務能力

吳:如果不是遇到丙戊年到丁未年這個政潮。可能這4個人後來的發展很難講怎麼樣,尤其是袁世凱,很難想象北洋大臣這麼重要的位置,為什麼就落在了40出頭的袁世凱身上。按照時間推算那時的他也就40幾歲,不到45歲,就當上了這麼重要的職務,從年齡上講,甚至比李鴻章還要早,而且其實他沒有李鴻章那種平定發捻的真正的實力。他得到了這個位置,通過幾年的經營各方面事務都處理的很好,做出了業績讓大家讚賞。並且他在直隸上興辦的所有的事務絕對不是地方性的,如果放在其他一個普通的省份辦這事務,即便辦的再好,也不會引起那麼轟動,因為直隸跟其他的省份不一樣,它其實跟京畿是一體的,這就相當於是在天子腳下辦的一系列事情,其影響力絕對不是其他普通省份能夠相比擬的。

花:對,天津的很多近代工業都是袁世凱在天津期間興建起來的。

吳:對,當然前面有李鴻章的底子,他不是平白無故的起來的。當他成為北洋大臣之後,發現北洋大臣其實在晚清一系列理財、練兵,外交的過程當中,絕對不僅是一個疆臣的形象。

花:如果說治世之能臣,袁世凱是沒問題的。

吳:對,但是就北洋來說,這個位置決定了他已經不是普通的疆臣那麼簡單,他實際上是能夠參與到關於國防、外交,甚至後來說新政的一些關鍵性決策,基本上疆臣的意見你必須要聽,而且南北洋的意見是必須要首先傾聽的。如果得不到他們的一個扶持,那基本上你中樞的角色是推展不開的。

<strong>眾望所歸還是明升暗降?

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1907年袁世凱進入中央到底是眾望所歸,還是像有人所說的明升暗降呢?

吳:明升暗降的確是存在的,因為搞平衡術來講,其實明眼人看的非常明白,比如當時東三省在徐世昌的手裡,而且下面三個省的巡撫都是北洋一系的人,基本上可以說北洋政府交通系那幾個人,已經把東三省的位置佔乾淨了。而兩江總督在端方手裡的時候,端方跟袁世凱是把兄弟姻親的關係,中央還有一個慶親王。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再讓袁世凱把持直隸,基本上沿海重要的幾個疆臣的位置,一線連成的話,的確是不安全的。

但是為了降低對袁世凱明升暗降的痕跡,同時把一直在武昌待著也不想走的張之洞調回來,就要找個名義,讓二人同是中樞。因為我們知道,丁未政潮造成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在哪兒?中樞當中當時已經沒有有力的人了,慶親王年老昏庸,但他是親貴宗室,因為我們知道晚清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領班的軍機大臣,基本上都要是親王,或者最次要是一個滿洲非常尊貴的一個親貴。

花:這是從恭親王開始的慣例,之前沒有這個規矩,之前是親貴也不能幹政。

吳:之前是親王,尤其是近支親王,我們說的近支親王,就是像恭親王、醇親王這種,都是皇帝的親弟弟,是尤其不能幹政的。歷史上很少出現,但是也不是完全沒出現。雍正朝的怡親王,就所謂的十三爺允祥,還有嘉慶帝為了懲治和珅的時候,他有一個弟弟是成親王永瑆,他曾經短期的也是參與到軍機處這個運動當中,但是都很短期的,用完了基本上拋棄。

<strong>疆臣不入樞的慣例

吳:而且當時一般也不太可能讓袁世凱這樣的人直接當軍機大臣。因為晚清的慣例,就像曾左李那麼能幹的人,也只有過兩次入樞經歷,基本都沒讓他們當軍機大臣,這是晚清非常重要的一個政治運行法則,能幹的疆臣不能入樞做樞臣。

<strong>慣例打破,清流崛起

花:為什麼到1907年,張之洞和袁世凱入軍機處一下打破了這麼多年形成的一個政治默契和政治慣例呢?

吳:中樞整個內外結構其實出現問題了,這個東西我們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明白。在這之前外任督撫進京入樞的也有這個先例,是什麼時候呢?左宗棠在1880年前後。

花:很短暫的時間。

吳:很短暫,有過兩次。一個是1881年入樞,那個時候正好是中俄伊犁問題剛剛結束,同時又跟日本有琉球之間的糾紛,跟法國、越南糾葛也開始出現,那個時候把他調進軍機,因為他剛剛平定了新疆之亂,平定新疆之亂,你不能老讓他在西北待著吧,你必須要把他調回來,調回來但沒法安置他,同時中樞又覺得必須要一個懂軍事的人來鎮一鎮,因為當時中樞已經發現有人才窘迫的一個現象。當時軍機處的靈魂人物就是文祥,很早就死了,文祥死了之後,越到後來恭親王其實膽子越小,其決斷力也就越差,尤其是他在同治朝廷受到好幾次政治打擊之後,他其實對自己能不能保住領班軍機大臣的位置已經毫不在乎。

後來我們說清流黨人的崛起,其實也是緊緊的依附於中樞的一種政治變化而產生的。如果只是靠他們自己去發聲,他們不可能幾年之內就在中央鬧出那麼大的聲勢,有時候中央還必須經常徵詢他們的意見,憑什麼?是因為中樞政治不穩,造成了這麼一種政治上的異變的新力量。後來我們知道清流黨,一旦中樞政治重新歸於穩定之後,這些人的政治命運其實非常複雜,除了張之洞逃出昇天,而且之後一步一步爬的越來越高之外,大多數人政治生命基本上也就那樣了。

<strong>好,這期節目我們圍繞袁世凱進入中樞以後面臨複雜局勢作了一些討論。涉及的人物很多,在分析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他們的站隊,再來看他們的政治選擇和整個的發跡過程。袁世凱入樞之後是一種明升暗降,這個問題,我們下期節目接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