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1907,晚清政治规矩的破坏与重塑


袁世凯在1907,晚清政治规矩的破坏与重塑

一个原本不起眼的人,为何能统领北洋军六镇


各位花木僧的听众大家好,本期节目与以往不同,这次我们特邀了青年历史学者吴兆轩,对袁世凯在1907年中央权力规则的破坏与重建这个话题一同进行了讨论。以下为花木僧老师与吴兆轩的对话,花老师简称花,吴老师简称吴。

<strong> 政坛大事:丁未政潮

节目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下当时政坛上发生的一件大事——“丁未政潮”。丁未政潮发生在1907年,主要指清流派与北洋派斗争,当时清流派的主要领袖是军机大臣瞿鸿禨,北洋派的领袖是袁世凯。清流派的四川总督岑春煊进京向慈禧太后控诉庆亲王,并运动言官上书造势。不过这次政潮最后的结果是慈禧太后贬斥瞿鸿禨、岑春煊等一干清流派官僚,北洋派取得了政斗的胜利。

1907年,袁世凯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任上,结束了他长时间担任疆臣的履历。进入到中央核心,既是军机大臣,又是当时的天下第一部,外务部的尚书,主管中国的外交。但是短短的一年以后,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赶出北京城。那么这一年多,他在中枢里面有什么样重要的表现呢?

<strong> 丁未政潮之后的清廷政坛

<strong>南北疆臣入枢

吴:基本上讲,袁世凯入枢这件事情大家一般都讲跟丁未政潮有关。但是与他同时入枢的还有张之洞,是南北两大疆臣同时入枢,也是慈禧以张制袁谋略的体现,这让袁世凯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但在丁未政潮前奕劻跟袁世凯就形成了政治同盟关系,使得他们这个阵线得到了维持。

另外,还发生了一个变化就是当时清贵宗室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对袁世凯命运发生关键作用的一个重要人物,宣统皇帝的生父——醇亲王载沣,也几乎同时进入了军机处。

花:载沣是和张之洞、袁世凯同时进入军机处的?

吴:几乎是,差不多同时间进入的军机处。而载沣之所以能够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是因为他办了一个著名的案子,就是当时弹劾庆亲王之子载振包养杨翠喜案。

花:当时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在天津大观园看戏,载振见天津女伶杨翠喜,惊艳之,赞不绝口,段芝贵(袁世凯党人),遂以一万二千金将杨翠喜买下,并献给载振。后来,1907年清廷改革官制,段芝贵担任黑龙江巡抚。汪康年的《京报》载文披露杨翠喜这件事,轰动了京城。瞿鸿禨门生借此弹劾了段芝贵,后来慈禧就派人去调查了。

吴:谁去查办的呢?满人当中负责查办的就是醇亲王载沣。因为载振是庆亲王的贝子,不能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处理,必须找一个够格的人去查办,当时负责查办的还有汉人大臣大学士孙家鼐。当然最后我们很不理解,同样在一场骂战当中,不管证据多少,只要涉及到亲王之尊,即便这件丑闻是真的,你也不可能对后人说,真正拿这件案子去怎样,但结果就是载振因为这件丑闻,失去了农工商部尚书这样重要的位置。

基本上是一种双方互有损伤的局面,但是,不管是运用多少手段,最终还是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这个政治同盟赢了。当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再加上一个领班军机大臣庆亲王,和袁世凯的一个把兄弟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从军力上来看,已经相当厉害了,他们都处于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几个总督、巡抚的位置。

<strong>戊戌维新中的后党立场

花:袁世凯还是强学会早期的参与人物之一。

吴:对,端方和岑春煊当时也是受了保举,然后光绪帝特别重视。如果变法大规模展开他们肯定是要受到重用的,三个人其实都是很有可能成为帝党的一边的重要人物。但是庚子事变之后,袁世凯、端方、岑春煊这三个在政治上非常善于投机的人,又基本上都站到了后党的立场,自此官途也处于飙升的状态。从他们的年龄资历讲,假如不是碰到庚子事变,那么一个重大的事变,急需要能干的人才的话,他们绝对不可能在庚子之后几年之间就当上巡抚总督,速度之快几乎不可想象,在戊戌年间他们大部分都还处于布政使、按察使这么一个品阶上。

<strong>袁世凯的杰出业务能力

吴:如果不是遇到丙戊年到丁未年这个政潮。可能这4个人后来的发展很难讲怎么样,尤其是袁世凯,很难想象北洋大臣这么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就落在了40出头的袁世凯身上。按照时间推算那时的他也就40几岁,不到45岁,就当上了这么重要的职务,从年龄上讲,甚至比李鸿章还要早,而且其实他没有李鸿章那种平定发捻的真正的实力。他得到了这个位置,通过几年的经营各方面事务都处理的很好,做出了业绩让大家赞赏。并且他在直隶上兴办的所有的事务绝对不是地方性的,如果放在其他一个普通的省份办这事务,即便办的再好,也不会引起那么轰动,因为直隶跟其他的省份不一样,它其实跟京畿是一体的,这就相当于是在天子脚下办的一系列事情,其影响力绝对不是其他普通省份能够相比拟的。

花:对,天津的很多近代工业都是袁世凯在天津期间兴建起来的。

吴:对,当然前面有李鸿章的底子,他不是平白无故的起来的。当他成为北洋大臣之后,发现北洋大臣其实在晚清一系列理财、练兵,外交的过程当中,绝对不仅是一个疆臣的形象。

花:如果说治世之能臣,袁世凯是没问题的。

吴:对,但是就北洋来说,这个位置决定了他已经不是普通的疆臣那么简单,他实际上是能够参与到关于国防、外交,甚至后来说新政的一些关键性决策,基本上疆臣的意见你必须要听,而且南北洋的意见是必须要首先倾听的。如果得不到他们的一个扶持,那基本上你中枢的角色是推展不开的。

<strong>众望所归还是明升暗降?

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1907年袁世凯进入中央到底是众望所归,还是像有人所说的明升暗降呢?

吴:明升暗降的确是存在的,因为搞平衡术来讲,其实明眼人看的非常明白,比如当时东三省在徐世昌的手里,而且下面三个省的巡抚都是北洋一系的人,基本上可以说北洋政府交通系那几个人,已经把东三省的位置占干净了。而两江总督在端方手里的时候,端方跟袁世凯是把兄弟姻亲的关系,中央还有一个庆亲王。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再让袁世凯把持直隶,基本上沿海重要的几个疆臣的位置,一线连成的话,的确是不安全的。

但是为了降低对袁世凯明升暗降的痕迹,同时把一直在武昌待着也不想走的张之洞调回来,就要找个名义,让二人同是中枢。因为我们知道,丁未政潮造成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在哪儿?中枢当中当时已经没有有力的人了,庆亲王年老昏庸,但他是亲贵宗室,因为我们知道晚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领班的军机大臣,基本上都要是亲王,或者最次要是一个满洲非常尊贵的一个亲贵。

花:这是从恭亲王开始的惯例,之前没有这个规矩,之前是亲贵也不能干政。

吴:之前是亲王,尤其是近支亲王,我们说的近支亲王,就是像恭亲王、醇亲王这种,都是皇帝的亲弟弟,是尤其不能干政的。历史上很少出现,但是也不是完全没出现。雍正朝的怡亲王,就所谓的十三爷允祥,还有嘉庆帝为了惩治和珅的时候,他有一个弟弟是成亲王永瑆,他曾经短期的也是参与到军机处这个运动当中,但是都很短期的,用完了基本上抛弃。

<strong>疆臣不入枢的惯例

吴:而且当时一般也不太可能让袁世凯这样的人直接当军机大臣。因为晚清的惯例,就像曾左李那么能干的人,也只有过两次入枢经历,基本都没让他们当军机大臣,这是晚清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运行法则,能干的疆臣不能入枢做枢臣。

<strong>惯例打破,清流崛起

花:为什么到1907年,张之洞和袁世凯入军机处一下打破了这么多年形成的一个政治默契和政治惯例呢?

吴:中枢整个内外结构其实出现问题了,这个东西我们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在这之前外任督抚进京入枢的也有这个先例,是什么时候呢?左宗棠在1880年前后。

花:很短暂的时间。

吴:很短暂,有过两次。一个是1881年入枢,那个时候正好是中俄伊犁问题刚刚结束,同时又跟日本有琉球之间的纠纷,跟法国、越南纠葛也开始出现,那个时候把他调进军机,因为他刚刚平定了新疆之乱,平定新疆之乱,你不能老让他在西北待着吧,你必须要把他调回来,调回来但没法安置他,同时中枢又觉得必须要一个懂军事的人来镇一镇,因为当时中枢已经发现有人才窘迫的一个现象。当时军机处的灵魂人物就是文祥,很早就死了,文祥死了之后,越到后来恭亲王其实胆子越小,其决断力也就越差,尤其是他在同治朝廷受到好几次政治打击之后,他其实对自己能不能保住领班军机大臣的位置已经毫不在乎。

后来我们说清流党人的崛起,其实也是紧紧的依附于中枢的一种政治变化而产生的。如果只是靠他们自己去发声,他们不可能几年之内就在中央闹出那么大的声势,有时候中央还必须经常征询他们的意见,凭什么?是因为中枢政治不稳,造成了这么一种政治上的异变的新力量。后来我们知道清流党,一旦中枢政治重新归于稳定之后,这些人的政治命运其实非常复杂,除了张之洞逃出升天,而且之后一步一步爬的越来越高之外,大多数人政治生命基本上也就那样了。

<strong>好,这期节目我们围绕袁世凯进入中枢以后面临复杂局势作了一些讨论。涉及的人物很多,在分析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他们的站队,再来看他们的政治选择和整个的发迹过程。袁世凯入枢之后是一种明升暗降,这个问题,我们下期节目接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