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果出生在盛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恐怕要黯然失色了

在中国古代,掌权者最害怕的两件事情,一件就是属下的无能和办事不利,让奸佞小人祸国殃民出现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当权者最害怕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属下能力太过出众,以至于功高盖主可以跟自己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以至于很多朝代的皇帝滥杀无辜的开国功臣,比如朱元璋登基之后大肆屠戮那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刘邦甚至暗示吕后和萧何在长乐宫逼死了辅佐自己成就一代宏图霸业的第一功臣韩信。坐在龙椅之上的人并不是看到谁在谋反才行动,而是在虎视眈眈看着那些想要谋反随时可以实施的人中龙凤。

所以作为臣属,如何能够打消执政掌权者心头的疑虑,这是一门学问,而唐朝的郭子仪,便得到了这门学问的三味真谛。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唐朝空前繁荣,而到了安史之乱,则是另外一番凄凄惨惨戚戚的风雨飘摇的场景,叛军节节大胜,唐玄宗逃亡在外,唐肃宗黄袍加身,而郭子仪此时此刻更是责任重大,一方面要恢复社稷重振朝纲,另一方面还要在兵将残缺的情况下拥护新君,但是他却毅然决然扛起了肩头的担子。最后剿灭叛乱,收服长安洛阳两个都城,可以说郭子仪功不可没。

而最后唐肃宗重新回到长安,看着曾经满目疮痍的长安在郭子仪井井有条的管制之下百废待兴,于是激动称赞道,这个江山社稷,功劳堪比恩同再造。而后来,他也一并处理了安史之乱留下来的吐蕃的后遗症。安史之乱之后,在家赋闲一阵之后听闻吐蕃居然占领了长安,皇帝又一次逃亡,而这一次的皇帝是唐代宗,听到这个消息的郭子仪再次出山,而略施小计之后吐蕃军便难以立足,不得不大举撤兵,而郭子仪又一次不费吹灰之力只是虚张声势扰乱了吐蕃的节奏,便轻而易举再次收复了沦陷的长安,迎回天子。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郭子仪为什么能在关系纷乱的朝局,凭借自己功高盖主的威望,却还能每次都能全身而退,没有引发帝王多疑的猜忌之心呢?这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说唐肃宗和唐代宗对他何等信任,其实信任都是表面上的浮云,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郭子仪能力超强,少了他江山难保,所以这是皇帝不得不依赖的一个势力,而且即便是战争期间,这两位皇帝也曾经受人挑唆,让郭子仪兵权旁落过两次,险些酿成大祸,不过郭子仪的性格却是宠辱不惊,甚至对很多封赏婉拒过,没有丝毫狂傲之气。

而对于跟自己同朝为官的同僚们,郭子仪也是和和气气,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对皇帝推荐自己的死对头李光弼,而李光弼本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有人暗中陷害与他,而后来经过一番解释,用人惟贤惟德,而李光弼也是羞惭不已,两个人最后也冰释前嫌,一起为国家驰骋疆场。而郭子仪不管对上面的皇帝,对跟自己平级的同僚,还是比自己低级的将士,都能找到自己的身份,做符合身份的事情,可以说是明哲保身、善始善终的精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