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腔」:黃梅戲七十二本小戲之唱腔

黃梅戲的傳統唱腔有三種主要形式:主腔、花腔、三腔

。傳統的黃梅戲七十二本小戲基本都屬於【花腔】類唱腔;而傳統的三十六本大戲大部分是主腔中的【平詞】類唱腔。本文就來談談“花腔”。

「花腔」:黃梅戲七十二本小戲之唱腔

​<strong>一、什麼是花腔

花腔是黃梅戲所有“兩小戲”和“三小戲”唱腔的總稱。凡是不用主調和彩腔的名稱者,一律稱之為花腔。花腔小戲的曲調來自於民歌(如茶歌、山歌、牛歌、漁歌等)和民間歌舞(如蓮花落、旱船、燈調等),這些曲調都稱為花腔。

<strong>二、花腔的淵源

黃梅戲源於民間歌舞。山野村夫的勞動之歌,婦孺皆知的里巷歌謠,燈會社火之中的歡歌勁舞,是黃梅戲活潑潑的源頭。黃梅戲在形成第一個階段性成果一一兩小戲、三小戲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包含百餘首小曲雜調的“花腔”腔系。

花腔從民歌中來,但作用已與民歌不大一樣。它已經從田頭走上舞臺,從隨口而歌進人到規定的戲劇情境,傳達角色的心聲。我們今天所見的花腔小調,無論它與民歌有多大程度的類似,但它確已經歷過戲劇浪頭的打磨,具備了戲劇性音樂的某些特質,是一種民歌式的曲牌體制。

<strong>三、花腔的藝術特點

花腔的藝術特點體現在調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達意的質樸化、節奏律動的舞蹈化、旋律線條的口語化、唱詞結構的襯字(詞)化等方面。

1、花腔是一個調式豐富的腔系。花腔有典型的五聲宮、商、角、徵、羽調式,還有運用偏音的五聲性的六聲調式等。花腔不同的調式色彩並不導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花腔這種求輕盈不求沉重,尚樂天而不淪於頹唐的表情傾向,成為黃梅戲的音樂乃至整個黃梅戲藝術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質。

2、表情達意的質樸化也是花腔的一個特點,從唱詞看,狀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語、詼諧逗趣見長。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長,安幾個銅錢響叮噹,名字叫連廂”和《夫妻觀燈》中“長子來看燈,他擠得頭一伸。矮子來看燈,他擠在人網裡蹲。胖子來看燈,他擠得汗淋淋。瘦子來看燈,他擠成一把筋”都是例證。從音樂看,簡潔的樂匯、自然的語勢、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結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樸素又大方。

3、花腔的節奏具有民間舞蹈的律動。它用鑼鼓伴奏,流暢的“長槌”,配合人物上場下場,“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緊貼著唱腔的各個部位,或作入頭,或作過門,令表演者和觀眾都有按捺不住的動感。

4、花腔的旋律線條非常口語化。它不僅符合當地方言的調值,還將人們說話時的邏輯重音以及有意強調某一字的語勢都表達出來。花腔的百餘首曲調,來自很多地方,如“蓮花落”、“風陽歌”來自北方,“鮮花調”來自江南,這些曲調在流變的過程中,語言因素帶來的變異是十分明顯的,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語化,是統一花腔風格的重要環節。

5、花腔在唱詞中常大幅度採用襯字襯詞,有些曲調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現象,如“汲水調”,表意性的詞只有“走出門來抬頭看,三條大路走中間,奴家的小情哥”二十個字,而加進襯詞就成了“走出門來咦麼郎當,抬頭看呀麼郎當,三條大路嗨嗨咦兒嗬嗨嗨呀兒嗬走中間,咦麼郎當,郎得兒郎當,郎得兒郎當,唆兒嘞,唆兒嘞,奴家的小情哥”。需要說明的是,很多花腔的襯詞都是曲調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擴大了曲式結構,使短小的兩句頭、三句頭小曲豐富起來。襯字的非表意性,為演唱者留出空白,可以任意點染自己所認可的情結。當然過多的襯字襯詞使本來易懂的詞意變得難以捕捉,這是不必諱言的。

<strong>四、花腔與小戲

花腔與小戲密不可分,它幾乎是小戲的代名詞。在小戲中,花腔絕大多數是專曲專用,如“對花調”、“打豬草調”專用於《打豬草》,“開門調”、“觀燈調”專用於《夫妻觀燈》等。花腔在串戲中的使用情形與小戲類似。在大戲中,花腔僅作插曲。

花腔的某一首曲調自身的變化,主要是旋律線的變化。這種變化常常發生在小戲或串戲中的生旦角色共用一首曲調的時候。如“打豬草調”,陶金花上場與金小毛上場所唱略有差別。女腔主要在一個八度內活動,在樂句的開頭每每碰撞最高音,旋律活潑而流暢;男腔則避開女腔的高音,在六度音域內活動,旋律線條較顯稜角。

(參考資料:王長安主編《中國黃梅戲》、時白林著《黃梅戲音樂概論》、張小平編著《大黃梅•百年黃梅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