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降準成本更低 銀行可向實體經濟提供長期貸款

新京報訊(記者 顧志娟)1月4日,央行宣佈降準置換中期借貸便利,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同時,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此次降准將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淨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億元。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次降準是符合市場預期的。貨幣政策總體目標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為了對沖經濟的下行壓力,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是必要的,這意味著央行需要向市場增加流動性。在所有的流動性投放工具當中,降準是最合適的,成本更低、期限更長。如果用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等其他工具向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銀行的融資成本較高,因為這些工具其實是銀行向央行的借款,借款利率比較高,且借款期限相對較短,銀行拿到資金之後也無法在資產端進行長期的貸款。流動性期限錯配,也會減弱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曾剛表示,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實際上是“把銀行自己的錢還給銀行”。原來這部分資金以較低的法定準備金收益率被凍結在央行的賬戶上,現在“還給”銀行,對銀行而言意味著這部分資金的邊際成本為零。因此,降準比各種流動性投放工具的成本更低。同時,降準釋放出的資金期限更長,銀行可以用作更為長期的貸款。

曾剛表示,對於整個金融體系而言,此舉緩解了過去因為過高的法定準備金率導致的高成本問題,銀行可以更低的資金成本,向實體經濟貸更長期的款。在修復了整個金融體系扭曲的同時,提高了銀行體系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對於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一定幫助。

從長遠來看,曾剛認為,未來存在進一步持續降準置換各種流動性投放工具的需要。也就是改變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工具結構,增加降準的佔比,適度減少各種流動性工具的投放,從而進一步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

曾剛表示,貨幣政策除了關注總量之外,還需關注結構性問題。當下整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尤其是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夠。未來除了需要在總量上進一步降準保持合理充裕,還要通過各種結構性的政策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投放,例如定向降準,定向的流動性提供工具,還有監管對於金融機構的引導。

此次降準及相關操作淨釋放的8000億元長期增量資金,可以有效增加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實體經濟貸款資金來源。曾剛表示,支持小微、民營企業的政策在金融層面上基本已經做得很到位了,但小微、民營企業的發展還需要綜合性的政策進行配合,包括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制度改革等。“光靠貨幣政策包打天下,恐怕也不是長久之計,貨幣金融也不能夠完全代替財政和其他方面的工作。”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李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