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守護“大水缸”背後:專項整治向左 治水市場向右

眼下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已進入倒計時。截至目前,違法項目清理整治率已達到99.8%。雖然只有18個違法問題未完成整改,但是這些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也就是在2019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飲用水水源保護仍將有一段長路要走。

作為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標誌性戰役之一,水源地專項整治正迎來最大規模、最全面的推進力度。

最新數據顯示,這一工作目前已進入“衝刺階段”。來自權威媒體日前報道消息稱,截至12月26日,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違法項目僅剩餘不足20個,其中北京、上海、湖南、四川、山西等12個省份已完成今年水源地整治工作任務。與一個多月前第三次視頻會通報的任務完成率74%相比,此次清理整治完成率已增加了15個百分點。而這也是1984年《水汙染防治法》頒佈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水源地整治。

由於清潔飲用水的脆弱性,水源區對環境的約束條件極為嚴格。不過,此前地方更多的還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有關水源地保護的規定執行得並不到位。2018年開始實施的新版的《水汙染防治法》專門設置一章,明確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截至2017年底,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中,97.7%完成保護區標誌設置。儘管要求如此明確,但據2018年6月審計署發佈《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7年底,9省份逾54個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存在排汙口、養殖場等建設項目。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從1984年水汙染防治法實施至今,我國飲用水源地違法項目存在至少已經24年。

而向水源地發起的“戰役”可以追溯至2016年。原環保部就組織開展了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執法專項行動,沿江11省市對地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排查整治。繼飲用水水源保護“首戰”之後,兩年後的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專項行動範圍擴展至長江經濟帶縣級、其他省份地市級水源地。上述“戰役”的目的,是要讓老百姓的“水缸子”乾乾淨淨,保護飲水安全。

與大氣督查常常“督企”不同的是,此次水源地督查重要的一點為“督政”,這也使各個地方政府頗有壓力。按照計劃,截至2018年年底前,上述地區的水源地清理整治要全部完成。也正是通過上述“體檢”,我國31省份近1600個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內的6241個環境違法問題浮出水面。如今,整改大限將至。雖然未完成整治的地市數量越來越少,但目前一些尚未完成的問題多是難啃的“硬骨頭”,其中包括農村面源汙染、道路交通問題、工業企業、非法排汙口等。

這些問題涉及範圍廣、協調阻礙大,解決起來困難很多。對此,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說,對仍未完成整治任務的地區,生態環境部將緊盯不放。接下來2019年底前,要全部完成其他地區縣級地表水型水源地清理整治。水源地督查也將效仿中央環保督察,適時組織“回頭看”。同時,加強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確保按期完成整治任務,組織不定期的片會和現場會,針對工作進展慢、任務完成困難地區,組織專家提供技術指導。

未來還有農村的水源地環境整治。此外有的城市如果只有單一水源的,還要增設備用水源地,從而保障老百姓的“水缸子”安全,水源地保護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從市場層面來看,未來三年作為“水十條”的關鍵節點,且水環境質量改善結果將作為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由此關乎水環境治理的多個板塊仍將成為2020年投資主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