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誓做供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堅守抗旱一線守住廬江的“大水缸”

黝黑的臉龐,粗糙的雙手,佈滿血絲的雙眼,沙啞的嗓子,沾滿泥漿的工作服……今年55歲的廬江縣防汛抗旱服務隊隊長曾勳武已經在抗旱一線忙碌了一個多月。吃住在臨時泵站的廢棄倉庫裡,24小時緊盯輸水線路,他像一顆螺絲釘一樣鉚在工作崗位上,護送著汩汩清水到千家萬戶。

持續奮戰 卸完應急泵站設備

廬江縣防汛抗旱服務隊成立於1990年,目前有13名工作人員,承擔著全縣防汛抗旱應急工作。曾勳武1987年到單位工作,一干就是33年。

今年,果園山水庫水位降到歷史最低。這是一座小(一)型水庫,每遇到乾旱,就通過舒廬乾渠從舒城縣龍河口水庫補水進來。然而,三季持續乾旱無雨水源非常緊張。面對每天8萬多方的用水量,廬江啟動了六級提水抗旱預案,從巢湖引水全力保證廬江“大水缸”安全。“羅埠一、二、三級泵站屬於提水泵站,而秦樓和張樓屬於放水閘,只能安裝臨時泵站將水反抽上去,然後再通過果園山水庫泵站將水抽入。這兩個地方是咽喉要道,是巢湖水逆流的關鍵節點。”

“戰場”就在這個咽喉要道擺開

11月4日晚6點,縣裡從合肥調來的9臺水泵運達,曾勳武帶領全體隊員在現場卸車。由於地形複雜,大型機械不能作業,只能靠人抬肩扛。“自己的事自己幹,一不等,二不靠,全部上陣。”夜深風冷,曾勳武一不小心就滑倒在地,全身都是泥漿。隊員們勸曾勳武到工棚裡休息一下,可他卻說:“我是隊長,我不上誰上,我不帶頭誰帶頭。”說罷,他拿起扁擔又衝了上去,一直幹到次日凌晨兩點,才將所有設備卸完,運到安裝點。

苦幹十天 安裝2個臨時泵站

第二天一早,曾勳武把鋪蓋卷背到工地上來了。隊員們也都像隊長一樣背來了衣被行囊,擠在四面透風、屋頂漏雨的廢舊倉庫裡,吃住都在土地上,24小時不間斷施工。

一臺水泵有鋼管50多米,一節管子有500多斤,隊員們全憑人抬肩擔,一步一步地在45度的斜坡上作業,接管道、上螺絲、裝電機,一天干下來,筷子都握不住,可是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防汛抗旱服務隊在短時間內安裝了9臺水泵、600多米管道,擰緊了2000多個螺絲。

水泵和管道安裝完成後,曾勳武憑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發現了一個問題:如果提水後,機器的振動,加上管道里水的重量,管道一旦失去支撐就會斷裂。果然,正式開機時電機不動了。為此,曾勳武連夜排查,一根根線路查,一個個電器看,終於查到了原因,一個繼電器開關壞了,及時更換後所有機器便正常運行。

逆行42米高程,巢湖水進入廬江的“大水缸”。

經過10多天的苦戰,終於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務。在水泵合閘出水的那一刻,曾勳武和隊員們望著奔流不息的清水鬆了口氣。

一日不歇 為群眾守住供水線

臨時泵站通水後,隊員們需要24小時值班,人手不夠,曾勳武主動頂上去,自從來到一線後,他從來沒有休息過一天,水草堵住了渠道,他下去清理;管道漏水了,他立即拉來電焊機,上去焊接。嗓子喊啞了,臉曬脫皮了,手劃破了,他從不吱聲。

“曾隊長一直奮戰在一線,和我們同吃同住。他的心中只有水,看不到水就急,水提上來了,他就高興。”隊員魏生感慨地說,“在2015年夏天的抗旱、2016年7月的大水排澇等關鍵時刻,他都身先士卒,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為集體贏得了榮譽。”

直到最近,供水平穩了,曾勳武才回了趟家。他鬍子拉碴,老伴一眼沒有認出他,埋怨他太玩命。“大水缸水滿了,人心就定了。”曾勳武笑著對老伴說,“我是黨員,又是隊長,為老百姓送水是我的責任。”在家裡洗了一個澡,換了身衣服,曾勳武又來到了泵站上,“我的崗位就在這裡,機器一日不停,我一日不撤。”

機器轟鳴,清水嘩嘩。今天,曾勳武帶領他的隊員又冒著刺骨的寒風出發了,巡視在渠道上,為廬江百姓守護著供水線。

錢良好 合肥晚報 ZAKER合肥記者 樂天茵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