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上帝之信》賣出天價:信仰的背後,歸宿在哪裡?

近日,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於1954年親筆寫下的“上帝之信”在紐約被拍賣,成交價高達289萬美元。

愛因斯坦並不信上帝,這一點從信中明白無誤的表露。

在這封用德語寫給同為猶太裔的哲學家埃裡克·古特金的信中,愛因斯坦說,“‘上帝’這個詞對我來說不過是一種措辭和人類弱點的產物,《聖經》也只是彙集了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傳奇故事。再怎麼細緻的詮釋,(對我來說)都不能改變以上事實。”

愛因斯坦《上帝之信》賣出天價:信仰的背後,歸宿在哪裡?

說來其實很有意思,人類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都信仰上帝,近代科學的奠基人幾乎全都是基督徒。

在一八六五年,英國科學會發表了一篇由617人簽名的關於宗教(專指基督教)與科學的宣言,現保存在牛津博德倫(Bodleian)圖書館,其宣言如下:

“我們以自然科學家的立場發佈我們對於科學和宗教關係的意見。現在科學界若干人士,因為探求科學真理,從而懷疑聖經真理及其正確性。我們對此深感遺憾!

我們認為神的存在,一方面寫在《聖經》上,一方面寫在自然界中;儘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卻絕對不能彼此發生衝突。

我們應當牢記:物理科學尚未臻於完善,尚在不斷改進之中;目前我們有限的理解,彷彿是對著鏡子觀看,還是模糊不清。

現在許多自然科學的學者,對於聖經不加研究,徒憑其不完善的定律和一知半解(就對聖經)懷疑反對。這種態度,實在不能不令我們為之痛惜。

我們深信,每一位科學家研究自然,其唯一目的,是在闡明真理。倘使他們研究的成果,發現聖經和科學有所牴觸(其實只是對聖經的曲解),千萬不可輕率武斷,以為他的結論是正確的,而聖經的記載是錯誤的。而應該持客觀的態度,平心靜氣,聽神的指示,確信二者必然相符,絕不可偏執成見,以為科學和聖經有衝突分歧之處。”

多年前,聯合國曾經用蓋洛普民意測驗方法(George Gallup),進行了一項調查,即調查最近300年間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學家,是否相信「上帝」。其中,除38位因無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計以外,其餘262位科學家中,不信上帝者僅20人,佔總數的7.6%;信上帝者則有242人,佔92.4%,其中包括幾乎所有曾對科學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巨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學家全都是信上帝的。

愛因斯坦《上帝之信》賣出天價:信仰的背後,歸宿在哪裡?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信神者竟佔93.27%。這長長的信神科學家的名單中,有不少我們熟知的名字,如物理學之父牛頓、天文學家哥白尼、伽利略、電報之父莫爾斯、發明無線電通信的馬可尼、量子論創始人普朗克等等,除了這些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外,當今世界各國科學家,信神者亦非罕見。

在這些科學家看來,科學與宗教並非是排斥關係,他們可以一方面探討世界的奧秘,一方面讚嘆神的偉大。

這一點不由得讓我們很是好奇,信仰的力量,竟是如此的強大。作為科學家的他們,當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會歸結於上帝的存在。最喜歡的林書豪,也是如此。那種虔誠,讓他的人生充滿了力量,這一點真的讓人大為驚歎。

有一種信仰,尋求心靈的歸宿,這是一筆可貴的精神寶藏。

當看到社會上種種的惡行,沒有了道德底線的種種追逐利益的表現,人們常說,這是一群信仰缺失的人。

愛因斯坦《上帝之信》賣出天價:信仰的背後,歸宿在哪裡?

由於心中沒有了信仰,沒有了敬畏對象和價值標準,使得他們為所欲為,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讓自己成為了他人的地獄。可見信仰的缺失,直接破壞了社會的穩定。

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內心失去了行為準則的禁區,整個人的行為都由自己的慾望和外部力量來控制,那麼大多數人都會不求上進。

因為人赤條條的來最後又赤條條的去了,所有人的結果都一樣,他們不知道生活這一過程為了什麼,這樣的人只會機械的學習和工作,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

有的人會在各種慾望的驅使下不折手段地為了達到目的而去不斷地破壞或損毀社會或他人利益。

在中國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偽劣產品充斥市場,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染色饅頭、瘦肉精、毒豆芽等各種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暴力犯罪活動日益猖獗,有人僅僅因為自己不舒服就奪走與自己無關人的性命;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為了金錢和權力,許多官員貪汙受賄,就是為老百姓做了一些貢獻也是為了政績,為了得到更多的權力而已,這也是最沒信仰的一群人。

愛因斯坦《上帝之信》賣出天價:信仰的背後,歸宿在哪裡?

人的精神信仰是重要的,國家的發展可以帶給人民物質的滿足,但一個國家的衰落往往是從精神信仰開是的,這應該引起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重視。

但我們沒有上帝,從來都沒有。我們擁有的,是門類繁多的各類神仙,我們迷信的,是各種實用拿來主義。深根於我們內心的,其實還是遵從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道德理念。

老子用《德道經》闡述了類似真理一樣的結論,強調與時俱進,講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道、德、仁、義、禮”是人類社會的五種狀態,這五種狀態此失彼長,循環不止。

如何重塑社會道德理念,這也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