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曹州之屠

明末清初曹州之屠

曹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十月初四日),满清梅勒章京赖恼、沂州总兵佟养量、临清总兵宜永贵等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

根据《曹州志》和《重修大名府志》等记载,1649年原明东平侯刘泽清密谋与亲信李化鲸反清归明。李化鲸部义军占领鲁西南各州县,后为清军三省大军围剿,战败被俘,刘、李两人遇害。满清军入城后屠杀无遗。被屠杀的无辜居民人数不详。史称曹州之屠。

明末清初曹州之屠

明朝末年,山东曹州府下辖的濮州(今山东鄄城北)、范县(今属河南)一带,由于万历后期山东天灾人祸不断,耕地大面积抛荒,“榆钱落地,久皆成大树”。任七、张七为首的饥民“啸聚其中”,“号百万”。他们不仅利用茂密的榆林作掩护,还创造了地道战术,在地下挖掘纵横交错的通道,长达数百里,神出鬼没地袭击官军。到清朝初年,榆园军已经蔓延到曹州府下辖的朝城(今属山东莘县)、观城(今山东莘县西南)、郓城、城武(今山东成武)等县,声势颇为浩大。

明末清初曹州之屠

1649年(顺治五年)五月,降清后居住北京的原明东平侯刘泽清(曹州人)见“如今处处反乱”,断定“清国不会用人,国运不久了”,秘密派遣侄儿刘之榦与麾下副将郑隆芳、姚文昌潜往南方同“南朝”联络,带回口信说“君王甚喜”。刘泽清认为这是反清复明的大好时机,召集亲信李化鲸,到北京密商,约定八月十五日刘泽清“从京中起手,尔等亦于是日举事”。李化鲸返回曹州招兵买马,暗中进行反清的准备工作。清河道总督杨方兴“微闻其不法状”,采取调虎离山计题授李化鲸为衮州守备,让他“单骑就职”。李化鲸被迫提前在七月间起事。他联络附近榆园等义军拥立一个明朝宗室为王,以天正为年号发布文檄,连续攻克曹州、定陶、城武、东明等府县。

明末清初曹州之屠

山东钜野(今山东巨野)和同曹州接境的直隶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的百姓纷纷响应。清廷惟恐事态扩大,不可收拾,下令调三省官兵会剿。参加围剿的有驻防东昌府(今山东聊城)梅勒章京赖恼、沂州(今山东临沂)总兵佟养量、临清总兵宜永贵、保定总兵鲁国男、河南总兵高第、河北总兵(指镇守河南省黄河以北三府地区)孔希贵等部。大批清军蜂拥进至曹州,义军虽然奋勇抵抗,终因众寡不敌,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染草丹”。清军先后夺回东明、定陶(今菏泽定陶区)、城武等县,八月初一日包围了曹州。李化鲸等见形势不利,“出城讲说”;二十八日把拥立的“伪王绑缚献出”,希望借此换取清方退兵。自然这是不现实的,清方决不会容忍李化鲸据守曹州,继续围攻。九月十五日,李化鲸等又出城谈判,被清军扣留,把他和“伪王”以及刘泽清的三个侄儿押解进京。在这种情形下,曹州城里的义军仍然坚守城垣。

十月初二日,清郑亲王济尔哈朗统率由京师南下湖广的军队行至曹州,用红衣大炮攻城。初四日,城陷,清军“搜剿无遗”。

明末清初曹州之屠

李化鲸等人被押解到北京同刘泽清对质。刘泽清知道密谋败坏,私自烧毁密信等证据,又被家中婢女告发。十月二十五日,清廷经过大臣会审后,刘泽清和他的弟弟、侄儿、李化鲸等人以谋反罪被押赴市曹处斩。

刘泽清、李化鲸的反清活动虽然被清政府镇压下去,榆园军的反清斗争仍在继续进行。1649年(顺治六年),清廷任命张存仁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统一事权,加紧围剿。张存仁到任后,命部将张胆领兵砍伐焚烧榆园林木,又决引黄河之水淹灌地道。义军失去了凭借,终于被清朝官军击败。1651年(顺治八年)十月,榆园军首领梁敏遇难,“张七伏诛,任复性投降”。榆林军起义失败。

明末清初曹州之屠

满清的屠杀政策,使得曹州很长时间才恢复元气。清顺治十二年(1656)修订的《定陶县志》,知县赵国琳在序中说:“戍子李化鲸之变,蹂躏陶封,被祸独惨。化鲸伏辜,余氛未殄,郊圻之间几无晷,民残地荒者十八九矣。迄今五六年来,疮痍未起,元气未回,露吸鹪栖,风声鹤唳,盖有陶以来一大厄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