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姓老戶砌“官井” 魏氏酒坊看門樓

特色古建築簡介:

疃裡村古建築群位於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顏莊鎮疃裡村,建築群包含了建於1929年的古樓,近百年曆史的魏氏老屋,幾百年歷史的觀音堂,明朝砌打的“官井”,700年樹齡的古槐。

尋痕記:

從疃裡村服務中心小廣場西側往北一拐,即可看到古樓,古樓緊鄰村服務中心。

古樓南北長7.5米,東西寬3.6米,高約15米,保存非常完好。地基為石砌,四周牆為土坯與磚石結構,土坯在內,磚在外,樓頂用青小瓦蓋頂起脊,高大壯觀。樓內分上下兩層,木製樓板樓梯(原樓梯已無)。古樓門朝東,門左右各一木欞窗,木欞窗及門窗過木保存完整。古樓上層東西兩側各開有兩扇窗戶,南牆也有一扇窗戶。西南牆壁上貼有“古樓巷”的標牌。

在村服務中心小廣場西南角,古樓南30米的位置,有一口井,井邊豎著刻有“官井”字樣的石碑。疃裡村村支書趙合忠告訴記者,1992年,村裡打了深井安裝自來水後就停止使用此井用作生活用水,2009年舊村改造,修建服務中心,由於周圍地平整體加高,因此井筒隨之加高1米得以保留。“為了安全,我們已將井口暫時封住,下一步,村裡將在井口周圍加裝圍欄。”

從“官井”位置往西看,即可看到一棵古槐。古槐四周已用護欄圍起,並立有石碑,石碑上刻著“古槐”及相關資料。古槐上掛著古樹名木保護牌,從保護牌上記者得知,此古槐學名國槐,樹齡已有700年,保護級別為一級。

說軼事:

趙合忠告訴記者,這座古樓是魏氏酒坊的看門樓,始建於1929年,由知名人士魏秀甫(原名魏繼俊)與其弟魏繼傑合資所建。看門樓原本屬於四合院的一部分,但年久坍塌後只剩了該看門樓。

“此樓奇特之處在於二層東西牆各開兩窗,南牆也有一窗,其用途多用於觀望外景,同時還可用於防禦匪患。”趙合忠介紹說,此地匪患嚴重,由於酒店生意興隆,自然是土匪打劫的重點目標。魏氏建設此樓,一是用來觀望,二是用來防禦。看門樓既能觀望外來入侵和賊寇,又能觀望村中煙火。民國時期的魏氏酒坊,在知名秀才魏秀甫和6個弟弟的精心經營下,生意紅紅火火,該酒坊釀的酒香飄四方,聲名遠揚。“這個樓自建到現在已經90年了,其間只進行過幾次簡單維修,並未進行大規模翻修。現在基本完好無損,可見它的建築工程與設計既合理又嚴謹。”

趙合忠說,“官井”傳說是明朝中葉建村後由7姓老戶人家集體出資所砌,不論姓氏全村都可以從此井取水,故名“官井”。此井建在舊村中心,古樓以南30米處,水位不深。它水質清澈香甜,水位四季平穩正常,不論天氣怎麼變化它從未乾涸過。從“官井”四周井臺石上留下取水時腳踩自然形成深而滑凹面的腳印,見證著它悠久的歷史和滄桑(四塊井臺石現在還保留在此井上面)。“當時祖輩們為防止洪水倒灌漫過坡道,井口比周圍地高1.5米左右。解放後這個井仍然供養著全村80%人的生活及生產用水。1992年村裡打了深井安裝了自來水後才停止用此井用作生活用水,但仍用它澆灌村民菜地。2009年舊村改造,修建社區服務中心,由於周圍地平整體加高因此井筒隨之加高1米得以保留。”

趙合忠告訴記者,這棵古槐有個傳說:明朝洪武至永樂年間的洪洞大槐樹移民是歷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移民,後裔遍神州。民間流傳著很多順口溜:“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移民定居後非常懷念自己的故鄉,為了寄託思鄉之情他們就移栽了這棵古槐樹。

趙合忠介紹說,解放後古槐一直保留在吳氏院牆以外,樹幹大部分已腐爛成空洞,樹冠已基本枯死。2009年舊村改造時拆除了舊院牆得以保留,並砌了花池重新進行了保護。現在樹幹枝繁葉茂,仍然頑強生長著,年年發芽吐綠、開花結實,令人稱奇。“它是村史、是文化、是名片。在我們疃裡村民眼中,閱盡歷史滄桑的古槐不僅是我們的驕傲,也代表著疃里人民一種蓬勃向上、不屈不撓的生命力量,這種力量有如神祗般庇護著疃裡世代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