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潘氏、王氏、龐氏都來源於同一個始祖,“弼亮四世”畢公高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而姓氏的誕生便是文明進步的體現,最初的姓氏其實只有二十一個姓氏。

《三語》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炎帝居姜,以姜為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但隨著華夏文明的拓展,與華夏子孫的繁衍,時至今日全中國,見於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收錄到現代彙總的《百家姓》增補共568個,其中姬姓衍生姓氏達到411個,堪稱中國姓氏之祖。

名不見經傳的“畢公高”,又成為姬姓世系中最成功的代表,直系姓氏見於史籍便有魏、畢、王、潘、馮、龐、令狐等,更有旁支姓氏秦、胡、黎、高等十餘支。

畢公高究竟有何功績?其後代為何又能繁衍如此多的姓氏?

魏氏、潘氏、王氏、龐氏都來源於同一個始祖,“弼亮四世”畢公高

畢公高畫像

“弼亮四世”的畢公高,獨得周武王的優待,為畢公高世系的繁衍奠定基礎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犒賞功臣與協助滅商的部族,使其成為諸侯國,史稱“周朝八百諸侯”,但因其勢力低微,見載史籍的諸侯寥寥無幾。

周公旦時期,周王朝的政權逐漸穩固,允許周王朝重新劃分諸侯勢力,並將權利向姬姓諸侯集中,《荀子·儒效》對此形容,是“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使得姬姓諸侯影響力迅速擴展。

姬高,通常認定西伯侯姬昌十五子,很早便輔助打理西岐政務,以寬仁正直著稱,至周武王姬發滅商,隨從征戰屢立戰功,《史記》“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可見位分僅在周公旦之下,因此周武王分封諸侯,將其“內封”於畢地,爵位公爵。

內封就是在周國原有控制之地,畢地在都城鎬京北部,政治經濟都已趨於穩定,且得天下滋養富庶繁華,通常都是受到天子特殊照顧,如後來的鄭桓公,便是周宣王時期的司徒,受封內畿的待遇。

外封便是遠赴新徵服的區域,需要通過戰爭手段穩定局勢,並自行探索長治久安的方式,《史記》就記載將姜尚封於齊國,而聖賢周公旦則在魯國,召公奭封於燕國,在當時都是動亂且貧瘠的區域!

而古代的爵位極為考究,周代天子稱之為王,之下按照《通典.職官.封爵》,分別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等。周初如齊國、魯國、衛國都是侯爵,楚國更是子爵,唯有宋國以公爵為尊。

周武王對畢公高,除卻內封土地,授予最高的爵位外,更主要是授予輔佐政務的權利,使周王室的權利能夠均衡,保證周公旦離開時,周王朝政務的穩健運作,並輔佐周成王與周康王,開創“成康盛世”。

三監之亂時,管公與蔡公已被廢,周公旦於周成王時已逝;而齊太公姜尚、燕召公奭都就封藩國,因此畢公高成為唯一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四代君主,被後世冠以“弼亮四世”的美譽!

《周書·畢命》

周康王讚譽:“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勸。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師言。嘉績多於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魏氏、潘氏、王氏、龐氏都來源於同一個始祖,“弼亮四世”畢公高

魏氏始祖畢萬像

瓜分晉國,位列戰國七雄的魏國,便是畢公高世系的代表

魏氏始祖畢萬,是畢公高的後裔,輔助晉獻公,於公元前661年滅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國,因功受封魏國為封地,後又輔佐晉獻公“假途伐虢”,滅亡虢國與虞國,成就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的偉業!

畢萬的後代魏斯,最終與趙籍、韓虔,獲得周威烈王的許可成為諸侯,拉開戰國紛爭的大幕,魏文侯任用西門豹、李悝、翟璜、吳起等名臣,改革魏國內政積弊,開疆拓土成為最先稱霸中原的諸侯,使得魏姓人口迅速增加,由此姬姓魏氏被尊為‘魏氏正宗’,畢萬被奉為魏氏始祖。

姬姓王氏,當秦始皇橫掃列國以後,信陵君魏無忌之孫魏卑子,輾轉逃亡至山東泰山避禍,等到楚漢相爭,漢王朝贏得最後的勝利,為了防止六國勳貴再起戰端,因此搜尋其遺民給予官職。

魏卑子便受詔,到漢朝都城長安為官,因其清廉有能力,被封於蘭陵郡,因先祖為王,遂改成王姓,以此成為“蘭陵王氏”組成,延續至今已有約2200年的歷史。

姬姓馮氏,馮氏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分為始平、杜城兩大世系,姬姓馮氏源於畢公高後裔,魏國宗室魏長卿受封於馮城,後魏國國滅,為躲避災禍雖以封邑為姓改為馮氏,被稱為馮氏正宗。另族人外出交流都冠以,姬姓馮氏聚集之地杜城,遂有部分族人又以杜氏為姓,

因此魏姓、王姓、馮姓的源流,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畢公高後裔畢萬!

魏氏、潘氏、王氏、龐氏都來源於同一個始祖,“弼亮四世”畢公高

王氏宗祠

以佐王室之功,畢公高後裔屢獲封地,後裔以國為氏眾多

姬姓畢姓源流,西周歷代君王都有葬在畢原的傳統,古人崇尚厚禮祭葬,使得畢國成為當時頗為強大的封國,畢公高又享譽諸侯,為國人所引以為傲,因此畢地之人皆以畢為姓。

唐代司馬貞編續《史記索引》提到"畢公之苗,因國為姓。大名始賞,盈數自正。胤裔繁昌,系載忠正",證明畢姓便源自姬姓畢公高後裔,並以此表彰畢氏家風忠正!

姬姓龐姓,由於畢公高的貢獻,所以周王室對其後裔多有加封,史籍記載畢公高的兒子姬庶,受封於龐,雖然不算封國,但其安民生產,保民安泰,受到後代的尊敬,其後裔去姬姓改龐姓,至漢代龐姓居於陝西始平郡,人口日漸繁茂。

姬姓潘氏,《姓纂》載“畢公之子季孫,食採於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明確了姬姓潘氏來源於畢公高後裔季孫,漢代遷移至河南滎陽,發展成當地的望族,後滎陽潘氏的潘其遷廣宗,使潘氏形成廣宗與河南兩大望族。

姬姓令狐氏,很多人會將令狐氏當做少數民族,但其實是畢公高後裔魏顆,在晉國為官助晉景公取勝,因此將出產狐皮的“令狐”之地封賞,其子魏顆以封地為氏,始成姬姓令狐氏,繁衍于山西境內,終成當地望族,出於太原郡,令狐氏因別於漢名,後世又以簡化為姬姓胡氏

周代潘與龐都是相鄰且又通音,畢氏與令狐氏也都明確記載,都表明是畢公高苗裔!

魏氏、潘氏、王氏、龐氏都來源於同一個始祖,“弼亮四世”畢公高

潘氏始祖季孫像

除有據可查的姓氏外,還有諸多姓氏,都與畢公高關聯密切!

姬姓高氏,高氏廣泛認可高陽氏或炎帝后裔,高陽氏以先祖稱高氏,炎帝姜氏受封齊國演化成高氏,但傳聞陝西高氏,出自畢公高後裔,因其子孫懷念先祖情德高尚,以姬高之名‘高’為姓氏,是為姬姓高氏,主要分佈於陝西。

姬姓易氏,傳聞畢萬後裔子孫,因晉國卿士相爭,攜家轉投效同是姬姓宗族的燕國,卻並未受到重用,但也不願再折返奔波,遂於冀州的易水流域定居,摒棄畢姓而以當地著名的水系,易水之名改為易姓,便是姬姓易氏。

姬姓黎氏,夏朝便已有黎國,"西伯戡黎"使得效忠商朝的黎國灰飛煙滅,周武王復立黎國,但其疆域大為削減,傳聞周王將黎國疆土封賞給畢公高後裔,始有黎姓重新活躍於歷史舞臺,主要生活山西長治縣。

姬姓秦氏,周康王命畢公高,分出封國民眾,到東郊秦地屯守,畢公高為國家大義而執行,並妥善安置民眾,此舉強化了都城鎬京的守備,令周康王感動寫下《畢命》,屯守民眾也感激畢公高,因此以秦氏為姓,以彰顯保衛疆土的決心。

姬姓於氏,傳聞隨著西周的衰敗,畢國被戎族所滅亡,畢國之人流散四方,繁體“畢”字,上為田,寓意富足,中合方,寓意依靠,民眾無不感嘆失去家園的悲苦,只餘一片青天,半截枯木,遂以於字警醒發奮,以示不忘苦難。

高氏、易氏等諸多姓氏,雖以野史與訛傳,但也說明畢公高所具有的影響力。

魏氏、潘氏、王氏、龐氏都來源於同一個始祖,“弼亮四世”畢公高

繁體畢字

畢公高世系後裔人口已過億,成為繁衍最成功的姬姓世系之祖

以2014年人口統計,畢公高世系,有史可查證的姓氏中,魏姓近六百萬、馮姓八百萬、潘姓八百萬、龐姓三百萬、畢姓百萬、王姓人口九千四百萬,總和超過一億兩千萬,成為姬姓世系人口最多的始祖。

當然姓氏只是血緣的符號,華夏民族是在包容中裂變併成長,姓氏也包含諸多依附和少數民族改姓,雖然畢公高世系並非全部是直系後裔,但畢公高以自身的德行,獲得民眾的擁戴與認可,其子孫後代也能夠奮進努力,最終將這個西陲小國,衍生出如此多的姓氏。

而畢公高,與其後代畢萬,魏斯等,共同為華夏曆史的進步與姓氏的形成,譜寫了異彩紛呈的篇章!

參考文獻:《史記·周本紀》《周書·畢命》《百家姓》《元和姓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