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姓老户砌“官井” 魏氏酒坊看门楼

特色古建筑简介:

疃里村古建筑群位于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疃里村,建筑群包含了建于1929年的古楼,近百年历史的魏氏老屋,几百年历史的观音堂,明朝砌打的“官井”,700年树龄的古槐。

寻痕记:

从疃里村服务中心小广场西侧往北一拐,即可看到古楼,古楼紧邻村服务中心。

古楼南北长7.5米,东西宽3.6米,高约15米,保存非常完好。地基为石砌,四周墙为土坯与砖石结构,土坯在内,砖在外,楼顶用青小瓦盖顶起脊,高大壮观。楼内分上下两层,木制楼板楼梯(原楼梯已无)。古楼门朝东,门左右各一木棂窗,木棂窗及门窗过木保存完整。古楼上层东西两侧各开有两扇窗户,南墙也有一扇窗户。西南墙壁上贴有“古楼巷”的标牌。

在村服务中心小广场西南角,古楼南30米的位置,有一口井,井边竖着刻有“官井”字样的石碑。疃里村村支书赵合忠告诉记者,1992年,村里打了深井安装自来水后就停止使用此井用作生活用水,2009年旧村改造,修建服务中心,由于周围地平整体加高,因此井筒随之加高1米得以保留。“为了安全,我们已将井口暂时封住,下一步,村里将在井口周围加装围栏。”

从“官井”位置往西看,即可看到一棵古槐。古槐四周已用护栏围起,并立有石碑,石碑上刻着“古槐”及相关资料。古槐上挂着古树名木保护牌,从保护牌上记者得知,此古槐学名国槐,树龄已有700年,保护级别为一级。

说轶事:

赵合忠告诉记者,这座古楼是魏氏酒坊的看门楼,始建于1929年,由知名人士魏秀甫(原名魏继俊)与其弟魏继杰合资所建。看门楼原本属于四合院的一部分,但年久坍塌后只剩了该看门楼。

“此楼奇特之处在于二层东西墙各开两窗,南墙也有一窗,其用途多用于观望外景,同时还可用于防御匪患。”赵合忠介绍说,此地匪患严重,由于酒店生意兴隆,自然是土匪打劫的重点目标。魏氏建设此楼,一是用来观望,二是用来防御。看门楼既能观望外来入侵和贼寇,又能观望村中烟火。民国时期的魏氏酒坊,在知名秀才魏秀甫和6个弟弟的精心经营下,生意红红火火,该酒坊酿的酒香飘四方,声名远扬。“这个楼自建到现在已经90年了,其间只进行过几次简单维修,并未进行大规模翻修。现在基本完好无损,可见它的建筑工程与设计既合理又严谨。”

赵合忠说,“官井”传说是明朝中叶建村后由7姓老户人家集体出资所砌,不论姓氏全村都可以从此井取水,故名“官井”。此井建在旧村中心,古楼以南30米处,水位不深。它水质清澈香甜,水位四季平稳正常,不论天气怎么变化它从未干涸过。从“官井”四周井台石上留下取水时脚踩自然形成深而滑凹面的脚印,见证着它悠久的历史和沧桑(四块井台石现在还保留在此井上面)。“当时祖辈们为防止洪水倒灌漫过坡道,井口比周围地高1.5米左右。解放后这个井仍然供养着全村80%人的生活及生产用水。1992年村里打了深井安装了自来水后才停止用此井用作生活用水,但仍用它浇灌村民菜地。2009年旧村改造,修建社区服务中心,由于周围地平整体加高因此井筒随之加高1米得以保留。”

赵合忠告诉记者,这棵古槐有个传说: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历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移民,后裔遍神州。民间流传着很多顺口溜:“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移民定居后非常怀念自己的故乡,为了寄托思乡之情他们就移栽了这棵古槐树。

赵合忠介绍说,解放后古槐一直保留在吴氏院墙以外,树干大部分已腐烂成空洞,树冠已基本枯死。2009年旧村改造时拆除了旧院墙得以保留,并砌了花池重新进行了保护。现在树干枝繁叶茂,仍然顽强生长着,年年发芽吐绿、开花结实,令人称奇。“它是村史、是文化、是名片。在我们疃里村民眼中,阅尽历史沧桑的古槐不仅是我们的骄傲,也代表着疃里人民一种蓬勃向上、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有如神祗般庇护着疃里世代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