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事者,先來學學曹丕的動心忍性吧!

欲成大事者,先來學學曹丕的動心忍性吧!

提起曹丕,我們就不能不提到曹丕曹植的立儲之爭。曹丕之所以能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奪中最終勝出,首先離不開他嫡長子的身份優勢,正是因為這一天然優勢,讓身份顯赫的世族集團站在了曹丕的身後,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曹操一統天下夢想的破滅,最終讓他改變了最初傾向曹植的想法,彌留之際,那聲“我的太子子桓在哪裡”,也讓這場立儲之爭初見眉目!這場戰爭背後是世族集團與寒族集團的反覆較量,但曹丕最為一代才子,卻能為立儲動心忍性了這麼多年,最終立馬天下,拋開其他因素,這其中有諸多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地方。

欲成大事者,先來學學曹丕的動心忍性吧!

不爭輸贏,只論對錯

正值曹操大敗袁紹,統一中原之際,立儲之事浮出水面,曹操一心想要扶持曹植,而滿朝文武卻希望他能順應法統立長子曹丕為太子。

為了考驗二人,曹操給曹丕和曹植同時下了一道軍令,讓他們第二天一個從東門出發,一個從西門出發,必須在規定的時限之前將軍旗送至城南外的曹洪處,延誤者軍法處置。但是同時曹操又下令第二天全城戒嚴,所有人不得出城,曹植在德祖的帶領下直接殺了守衛出城,而司馬仲達卻對曹丕說"不爭輸贏,只論對錯",不讓曹丕殺守衛,後來也就沒有將軍旗送出去,受了軍法。

欲成大事者,先來學學曹丕的動心忍性吧!

從此事中,貌似曹植佔得了上風,其實仔細分析不難看出,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賽,作為裁判的曹操本身就是個“黑哨”,無論曹丕怎樣,都不會勝出。最後,他決定採取司馬懿的建議“不爭輸贏,只問對錯”,不理曹操,繼續贏得滿朝文武的支持!此次爭鬥便從兩個人在曹操面前的爭鬥,演變為滿朝大臣和曹操的爭鬥,如果不把握這個本質,就算使再大的勁,最後大概率還是會輸。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曹丕遭受不公的境遇,大可不必怒髮衝冠,針鋒相對,一爭輸贏,只需分清形勢,轉移矛盾主體,便可豁然開朗,穩操勝券!

欲成大事者,先來學學曹丕的動心忍性吧!

遭遇陷害,蒙冤入獄

在曹丕曹植奪嫡一事中,崔琰與荀彧一直認為曹丕更適合成為君王,因而暗中多有助力。荀彧死後,那封陷害曹丕的書信在他家中搜出,並由其親手封緘,曹操大怒,曹丕入獄,儘管百口莫辯,深受牢獄之苦,但他卻依然信念堅定,最終由大理寺查明為崔琰所寫,原來此事為荀彧和崔琰聯手,目的就是打壓曹植書臣,幫助曹丕上位,可以說,崔琰以身飼虎!

欲成大事者,先來學學曹丕的動心忍性吧!

面對父親的震怒和不公,面對他人的“陷害”,曹丕仍能堅定信念,至死不渝!環視我們的周遭,如果面對領導的不公正對待,甚至小人的讒言誹謗,又有多少人能夠像曹丕那樣不卑不亢,堅忍自持呢?

送父出征,不及弟賦

建安23年,曹操帶兵出征,兄弟倆同出相送,餞行宴上,先是曹植為父歌功頌德的經語讓曹操非常高興。曹丕則在父親上路時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而幾欲哽噎,曹操很是感動,卻說了一句“還是不及子建的詩好”。儘管曹丕是在他人授意下的矯揉做作,但面對此番真情流露,換來的卻是父親不溫不火,甚至逆耳的評價,可想曹丕內心是怎樣的五味陳雜,然後就是這樣,他依然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反而在堅持夢想的道路上愈發堅定!

欲成大事者,先來學學曹丕的動心忍性吧!

我們工作中,總是覺得自己付出的比別人要多,卻得不到領導的讚賞,反而,那些整天無所事事,只知道溜鬚拍馬的人,往往深得領導的賞識,直到有一天,你會發現在夢想面前,這些讚賞都顯得無足輕重,你便也會像曹丕那樣愈發堅定自己的夢想!

欲成大事者,先來學學曹丕的動心忍性吧!

眾所周知,曹丕最終贏得了王位,並從漢獻帝手中接過了帝位,有人說這是世族集團的勝利,有人說這是曹丕身邊智囊團的勝利,也有人說這是曹操的深謀遠慮,但這些都離不開曹丕自身的努力和堅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