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有能力為什麼也會窮困?真的是天資不同嗎?

同在一個班級,同樣的一個老師,同樣的講授課程,結果每個人的學習結果都不一樣;同樣的本事同樣的能力,有的人能得到重用,有的人在底層拿著微薄的薪水苦苦掙扎,多年來依然窮困。這些真的是天資不同造成的嗎?

有本事有能力為什麼也會窮困?真的是天資不同嗎?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施氏有兩個兒子,學得一身好本事。一個精於學問學術,一個擅長行軍佈陣。他們出師後,一個去了齊國,憑藉仁義學術,他打動了齊侯,齊侯讓他進內廷給各位公子做老師。另一個去了楚國,憑藉良好的軍事素養,打動了楚王,楚王讓他做了將軍。這兩位兄弟憑藉自己的本事得到了高官厚祿,家人跟著榮耀發達起來。

有本事有能力為什麼也會窮困?真的是天資不同嗎?

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從小都是和施氏兩兄弟在一個學堂識文斷字,所學的知識和本領相同,但是一直窮困潦倒。看到施氏家兄弟倆出人頭地,孟氏帶上兒子前去請教。施氏就把自己兒子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訴了孟氏。孟氏決定依葫蘆畫瓢,他其中一個兒子來到了秦國,對秦王大談仁義學說,哪知道秦王說:現在天下紛爭,需要糧食和戰士,你讓我用仁義治國,那秦國必然滅亡。於是對他施以宮刑並趕出了秦國。

有本事有能力為什麼也會窮困?真的是天資不同嗎?

孟氏另一個兒子來到了衛國,對衛侯大談軍事進攻。沒想到衛侯說:衛國一向貧弱,周邊大國環伺,我們生活在夾縫中,時時刻刻都擔驚受怕。為了保得衛國的平安,我們順從大國的意志,對小國也多是安撫。如果訴諸武力,衛國早就不存在了。衛侯心說:這人遲早是個禍害,今天我沒留他,他日去了別國,必然報復衛國。於是砍斷了他的雙腳,送回到了魯國。兩個兒子出門時都是完整的一個人,現在回家來,都成了殘疾。孟氏的父子捶胸頓足,懊惱不已。

有本事有能力為什麼也會窮困?真的是天資不同嗎?

同樣有本事有能力,孟氏兩個兒子結果卻很悲慘。他們的行為上有什麼錯誤嗎?孟氏這兩個兒子如果換一下去的國家,是不是會有更好的結果?他們真的是天資不同?以致錯判了形勢?關鍵還是一個時機的問題。施氏兩個兒子可以說恰逢時機,他們去齊國和楚國的時候也並沒有看得多麼長遠,只是就自己的學問進行闡述罷了。但是到了孟氏兄弟這裡,已經變得和之前不一樣了,不能用固定的套路去處理事情,還是得想方設法順應時代發展,所提主張須切合當前的需求實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