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付金要100%繳存,支付機構怎麼生存下去

備付金繳存大限於開年首月的14號來臨,各支付機構此前存管於各商業銀行的備付金將全部繳存至中央銀行並受其監管。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這意味著此前依靠資金沉澱“躺著賺取利息”的時代的終結,此番洗牌誰將出局?第三方支付如何生存?對我們消費者而言又有何實質影響?


備付金要100%繳存,支付機構怎麼生存下去

所謂備付金,官方定義為“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託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 簡單來說,就是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沉澱在諸如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裡的資金,例如網購的時候消費者所付的錢款會先存放在支付寶的備付金賬戶裡,確認收貨之後錢款才會進入商家的賬戶。而整個交易過程的期限一般在一週左右,期間內無數筆備付金匯聚成鉅額的資金沉澱,第三方機構正是利用備付金的時間差進行理財和風投,以此“躺著”賺取鉅額利差。

其實早在2017年1月,央行便已拉開了備付金集中繳存大幕,其下發的《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機構應將客戶備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首次交存比例為20%左右。該比例自2018年1月已提高至50%左右。2018年6月29日,央行又發佈 “114號文”,要求自2018年7月9日起繼續按月逐步提高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至2019年1月14日取消客戶備付金賬戶,實現100%的集中繳存並且不計付利息。據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年末央行賬戶上的備付金已超過12000億元,這意味著實現百分百繳存後的備付金金額將達到萬億體量。

央行的這一舉措旨在撤銷第三方支付機構“躺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引導其迴歸到便捷小額支付服務,防止其挪用客戶備付金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業務甚至捲款跑路。這對於消費者來說無疑是進一步保障了資金安全,也有效規範了行業秩序,降低了整個社會的金融風險,負面影響或許是手續費的上漲,不過從長遠來看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

備付金要100%繳存,支付機構怎麼生存下去

洗牌進程加快,中小型支付機構或將出局

備付金繳存至中央銀行並不計付利息,這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失去一大筆利息收益是顯而易見的。據央行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備付金利息收入在支付機構總收入中的佔比不到10%,其中佔比最高的為是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機構,高達22.24%;其次是網絡支付機構,佔比為11.26%。目前協議存款的利率為年化3%左右,照此利率計算,實現100%繳存後,第三方支付機構利息收益將減少15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未來支付機構的收入模式調整是不可避免的,支付寶和微信等支付巨頭由於其早有的綜合金融服務佈局和豐富的產品體系,受到的衝擊將是微乎其微。而盈利能力較弱的中小支付機構隨著此次利差模式的終結將會面臨極大的經營壓力和生存危機,缺少盈利來源的他們將無力與大型支付機構競爭乃至最終出局。洗牌進程將會加快,而不良機構則會被直接出清。對中小型支付機構來說,將牌照轉讓變現或許是一種最划算也不失體面的出局方式。

巨頭應對舉措:跨境支付和轉向B端的戰略升級

隨著備付金百分百繳存和斷直連監管政策的持續推進,備付金利息收益的消失殆盡在帶來陣痛期的同時也必將推動行業向著更深度的科技服務和更廣度的市場發掘的全面轉型。

服務B端的能力將成為未來眾多支付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它包括區塊鏈,消金服務入口,供應鏈融資,信用評級,小程序等多個層面,巨頭們當下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實現轉向B端的全面戰略升級,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本職就是為行業企業提供更成熟完備的服務體系,當其具有足夠的科技賦能,觸及更廣闊豐富的行業場景,便能獲取更多的服務型收入,創造備付金模式之外的多元收入結構。出清劣質機構,重構行業生態模式,也是本次洗牌的意義所在。

而跨境支付也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面臨盈利縮水時所瞄準的另一先機。

數據顯示,跨境進口電商市場近4年的年度增長率均保持在30%以上,其勢頭之明顯可以看出相關企業對於跨境支付服務的實際需求,其有望成為跨境支付的新藍海,其交易利潤率可達國內零售匯款的100倍。且由於跨境支付業務涉及不同國家差異明顯的監管政策,拓展境外商戶的難度和交易的複雜性使得整個跨境支付領域在提供經濟附加值和進行相應定價的機會較大的同時,獲取跨境支付牌照的機構數量也相對較少,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持有外管局牌照的機構僅有30家,相比國內競爭激烈,已是一片紅海的市場,海外市場無疑擁有眾多的發展機會和巨大的發展空間,但機遇與挑戰並存,相應的,做好增值服務是跨境電商業務的突破難點和關鍵。

此次備付金繳存事件對於巨頭支付機構的影響更多的是行業模式的良性重構以及在此洗牌之下新的盈利增長點的探尋,如何打開跨境支付市場和實現轉向B端的戰略升級將是新一輪競爭賽道下各家比拼的關鍵。


備付金要100%繳存,支付機構怎麼生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