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李漁,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對自己在生活中所見所聞進行了詳細的總結。該書包括了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8部,內含大量飲食文化內容,尤其是飲饌和頤養兩部,集中展現了李漁對於飲食的獨特旨趣和審美風格,形成了其獨有的飲食思想體系。

李漁的飲食思想可一以歸納為“尚節儉、近自然、鄙肉食、鮮本味、巧烹調、重養生、美器物”七個方面。

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1、

李漁在《閒情偶寄》一開始就提出了“凡例七則”,“四期三戒”的第二期就是“崇尚儉樸”,其崇尚節儉的態度可見一斑。他認為“創立新制,最忌導人以奢。奢則貧者難行,而使富貴之家日流於侈,是敗壞風俗之書,非扶持名教之書也。”

因此,在書中除《演習》、《聲容》兩個部分為“顯者陶情之事,欲儉不能”,其他部分“皆寓節儉於制度之中”。即使如此,《演習》、《聲容》二種“亦節去靡費之半”,充分體現了對節儉的崇尚。在《飲饌部·蔬食第一》中,他又說:

“吾輯是編而謬及飲饌,亦是可己不己之事。其止崇音,不導奢靡者……如逞一己之聰明,導千萬人之嗜慾,則匪特禽獸昆蟲無噍類……吾輯《飲饌》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古”。

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2、

李漁飲食思想的重要宗旨是返樸歸真,親近自然。李漁認為“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是因為親近自然,從這個角度出發,他認為“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

所有飲食原料中,他把蔬菜排在第一位,卻又認為“蔬食最穢者,則莫如家種之菜。”他愛吃蕈,主要是由於蕈無根無蒂,集天地之精華,是最自然的食物。“食此物者,猶吸山川草木之氣,未有無益於人者也。”

他也愛吃筍,但是堅持“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城市所產者,任爾芳鮮,終是筍之剩義。”甚至,他還提出,“止食一物(穀物),乃長生久視之道”智,這可以說是對於自然追求的極限了。

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3、

按照“膾不如肉,肉不如蔬”的描述,可見對於李漁來說,心中肉食位列蔬食之下,說不上喜愛,甚至是鄙薄的。原因如下:

一方面,李漁對《左傳》所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表示贊同。認為肉食確實能夠“蔽障胸臆,猶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復有竅”,因為肉中的肥膩之精液會結而為脂,為此他還以“補人者羊,害人者亦羊”為例來論證自己“肉食無益處,甚至有害”的觀點。

另一方面,主要是李漁的不忍殺生思想。“豬、羊之後,當及牛、犬”,李漁認為人們日常所蓄養的牛、狗“二物有功於世”,“物不幸而為人所畜,食人之食,死人之事。償之以死亦足矣,奈何未死之先,又加若是之慘刑乎?二掌雖美,入口即消,其受痛楚之時,則有百倍於此者。以生物多時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不為,況稍具婆心者乎?地獄之設,正為此人,其死後炮烙之刑,必有過於此者。”勸戒世人不要殘忍殺之。

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但這並不代表李漁嚴禁食肉,或者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事實上李漁對於完全禁食肉類並不主張。他認為多食不如少食,關鍵在於把握度“無虎之威猛而益其愚,與有虎之威猛而自昏其智,均非養生善後之道也。”

對於水產類,李漁認為“水族難竭而易繁……我輩食魚蝦之罪,較食他物為稍輕”。所以,李漁認為人應該有節制的吃肉,而不是完全不吃肉。他不僅不反對別人吃肉,同時自己也吃肉。只是對那些經常毫無節制吃肉的腦滿腸肥的嗜肉者進行嚴重的鄙視。

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4、

《飲饌部》字數萬餘,提及“鮮”字多達36處之多,其中25處特指鮮味,9處指的是物料質地之時鮮,另外2處為其他。結合前文所說的“近自然”,無疑李漁是個好味的美食家,且最好的是“鮮味”。

他對於每一種食物原料的評價幾乎都涉及到“鮮”,其中尤以筍和蟹兩物最能代表。他說蔬食“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而筍又是“蔬食中第一品”。蟹之鮮則更厲害,“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己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除了追求食物本味之鮮,李漁尤其注重在烹飪過程中追求鮮味,不僅選料要新鮮,製作的時機也要恰到好處。比如魚,“必須養活,候客至旋烹”。因為“魚之至味在鮮,而鮮之至味又在初熟離釜之片刻”,如果“先烹以待”會使得魚的鮮美之味,“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

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5、

食物未經烹調,只能稱之為食物原料。只有經過烹調且烹調得宜的才能算是美食。李漁對於烹調有兩個方面講究:一是要“因物制宜”。比如在做魚時,鱘、季、鯽、鯉,“皆以鮮勝者也”,宜清煮作湯;白、鯿、鰱,“皆以肥勝者也”,肥宜“厚烹作膾”。

每一道菜餚都應該根據每一種食材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烹調方法;二是要把握火候。他認為:“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先期而食者肉生,生則不松;過期而食者肉死,死則無味。”並舉例證明“更有制魚良法,能使鮮肥迸出,不失天真,遲速成宜,不虞火候者,則莫妙於蒸。”

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6、

《閒情偶寄》中的頤養部分對李漁的養生思想進行了專門論述,其中“調飲啜”即飲食養生的集中體現,“欲藉飲食養生,則以不離乎性者近是”是其養生思想的總體概括。

但是,從文獻當中可以看出,李漁的飲食養生思想與前人的食物相生相剋或者食療之法有又所不同。李漁的飲食養生觀點更強調順其自然,順應本心的原則,並且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掌握以下六個方面的飲食規律,一是愛食者多食;二是怕食者少食;三是太飢勿飽;四是太飽勿飢;五是怒時哀時勿食;六是倦時悶時勿食。

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7、

李漁在《器玩部》開篇首句就寫道:“人無貴賤,家無貧富,飲食器血,皆所必需。”可見在他眼中,所有的器玩裡飲食器皿是第一位的。對於茶具和酒具的論述最能代表他對飲食器皿的看法,“茗注莫妙於砂壺,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認為飲茶時最好的壺是陽羨所產的砂壺,同時他還認為壺嘴必須要直,而儲存茶葉則只能錫器。

至於酒具則以犀角杯、玉碗適宜,因為“玉能顯色,犀能助香,二物之於酒,皆功臣也”,不過,瓷杯亦是上佳之選,因為瓷杯“至尚雅素”。飲食器皿中最常見的碗碟則是江右地區仿製的建窯瓷最好,比正宗建窯所產的還要美觀,而且碗碟上的花紋不應太多,否則就會太俗氣。

發洩於空虛無人之境:李漁《閒情偶寄》的養生之道!

儘管要追求器皿美觀大方,但是李漁認為不應該過於重視器皿的美觀,認為器皿首先還是要為美食服務的,實用性還是第一位的。“置物但取其適用,何必幽渺其說,必至理窮義盡而後止哉。”他對金銀器具十分鄙視,認為使用金銀器具實際上是富人炫富的表現。因此可以說,李漁認為的“美器物”實質上是迴歸到器皿的實用性本身而言,這樣的美才是真正兼具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於一身!

上述七個方面“尚節儉、近自然”體現了對飲食生活的總體要求,“鄙肉食、鮮本味、巧烹調、重養生、美器物”則是從原料的選擇、加工製作、食用功能、飲食器皿等對飲食生活細節進行的歸納,全面的涵蓋了飲食生活的各個具體而微的內容,可以說是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對飲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梳理。

運營/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