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從如皋走向世界的一代文化巨匠

李漁,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別號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湖上笠翁等。祖籍浙江蘭溪,生於如皋。明末清初的文化巨匠。李漁在如皋生活23年,作品中不少取材及語言都顯示出鮮明的如皋元素。如皋濃郁的崇文重教氛圍使李漁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他日後非凡的成就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作品很早就跨出國門,享譽世界。他倡編的《芥子園畫譜》流傳至今,被黃賓虹、齊白石等視為經典範本;他寫成的《閒情偶寄》深諳生活之道,被林語堂稱作“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今天我們來說一下這位文學巨匠的一生。

李漁:從如皋走向世界的一代文化巨匠

1611 年,浙江金華下李村的一位母親懷胎 11 個月仍未生產,白髮長者路過此地看望產婦後建議道:胎兒是“星宿降地”,需到祠堂才可順產。移步祠堂後,男嬰誕下,長者說孩子非凡胎,是“仙之侶,天之徒”,於是父母為其取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襁褓識字、過目不忘、下筆千言...你儘可以將這些讚美之詞扔在童年的李漁身上。母親更是學習孟母“三遷教子”,鼓勵他讀書出仕。

李漁:從如皋走向世界的一代文化巨匠

明朝覆亡之前,李漁曾三次進入考場。24 歲,他去往金華參加童試,一舉成名。29 歲,他來到杭州參加鄉試,名落孫山。31 歲時,風雨飄搖的明朝舉行最後一次鄉試,他再赴杭州應試,由於局勢動盪,只得中途返回金華。不久,清朝的鐵騎橫掃江南,明代終結。仕途不通,心灰意冷的李漁返回蘭溪後,一度過著歸隱山林,寄情山水的田園生活。

李漁:從如皋走向世界的一代文化巨匠

李漁的不少戲劇、小說,從題材到人物、從細節到詞彙,都深深地植根於他生活過的如皋的市井生活、民俗風情。李漁創作的名劇《風箏誤》,描寫書生韓世勳題詩風箏上,風箏飄落到財主詹家,詹家小姐詹淑娟和詩其上,因而喜結良緣。如皋是全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李漁青少年時在如皋也喜歡扎風箏自娛,如皋豐富的風箏文化激發他創作出這出名劇,後來歷經陳德霖、梅蘭芳、荀慧生等眾多名家改編演出。《風箏誤》早就走出國門,被譯成日文、拉丁文、法文等。

李漁:從如皋走向世界的一代文化巨匠

在如皋市政府東邊有一條大路叫李漁路,在如皋大劇院廣場有一座高大的李漁塑像,在如皋東大街迎春橋東橋堍還有一所李漁博物館,這樣的榮耀在如皋這座江蘇歷史文化名城是史無前例的。這一切都在深情表達著家鄉人民對這位曠世天才的深切懷念和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