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素贞被压雷峰塔前这一幕,影视剧与原著里的法海形象冰火两重天

白蛇故事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于我国唐宋时期,起源于民间百姓间的口头编撰相传,无文字记载。后来流传至明朝时,戏曲家、文学家、思想家冯梦龙将民间各地流传的白蛇故事搜集整理编撰成了文字记录,并收集于其著作《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取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此也是公认白蛇故事最早成型文字记载。

书中人物之一的法海,在历史上却有其人,乃唐代的一位得道高僧,此处就不多言语,列位知晓这一事便可,本文笔者悔昔只谈文学创作中的法海形象一二。

白素贞被压雷峰塔前这一幕,影视剧与原著里的法海形象冰火两重天

在现代,法海一角人物深入人心乃源于九十年代的一部港台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彼时其上映,火爆异常,深受观众喜爱,白娘子、许仙、法海等人物也成为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之人物。而作为剧中与白蛇、青蛇作对的法海则被观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痛恨他有心计,假公济私、拆散一对鸳鸯歹毒之举:尤其有一个镜头,那便是在白蛇入雷峰塔前一刻,两者哭泣流泪,双双互相牵手,想要在一起,可是那法海却无情的走了过来,把手一扬,将许仙、白蛇牵在一起的手分开,并命和尚们将他们硬生生拉扯开,将白蛇关进了雷峰塔。这个镜头让许多观众痛恨法海到了极点,咬牙切齿地大骂法海。此乃影视艺术形象。

白素贞被压雷峰塔前这一幕,影视剧与原著里的法海形象冰火两重天

然而,法海的文学原型其实并非像影视《新白娘子传奇》那般的残忍无情。我们知道,《新白娘子传奇》的故事蓝本之一便是古典小说玉山主人所著的《雷峰塔传奇》,在该书中,法海的角色形象与电视剧里的形象则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截然相反的,书中法海可以真正意义上对得起得道高僧形象,也符合历史原型中的法海。在处理事情上也是合情合理,书中的法海也并非法如影视剧那般与白素贞有私人恩怨。他抓拿白素贞完全都是奉命行事,以完白素贞当年在真武大帝面前的发得誓言。

尽管如此,书中的法海还是非常富有人情味的。为何这般说来,且听悔昔继续道来:与影视剧不同,雷峰塔前法海是硬生生拆散白许二人的,而书中则尽显其法里存情的高尚品质:

白素贞被压雷峰塔前这一幕,影视剧与原著里的法海形象冰火两重天

书中,白素贞被吸收于钵盂之中,许仙见再无见白蛇之面,来到法海面前求情,希望能够再见一面白素贞,他对法海说道:“老师,可怜弟子一家分离,望老师垂怜。”见许仙如此,法海不可推却,他也道出了此举非他之本愿,而是奉命行事,并且也答应了许仙的请求,可以说做事非常情与法皆到位,那法海说道:“这是他的大数注定,老僧不过奉佛旨而行。既然居士如此惨切,待到了西湖,老僧叫他出来与你再见一面罢了。”

来到雷峰塔前,法海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便是让许仙与白素贞再见一面,他举起钵盂大声默念说道:“白氏出来!”,此时白蛇从钵盂出来现出人形与许汉文相见,互相依偎哭泣相诉。待时候差不多时,法海才让白蛇进雷峰塔,并且还告知了白素贞今后的归宿。如此看来,此情节与影视剧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原著里可见法海真可谓得道高僧,符合历史上的法海原型也。

笔者悔昔言语道:正是:千年义蛇白素贞,报恩许仙下凡尘,法海奉命擒妖去,得道高僧书视分!(文:潘悔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