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文化公園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全州文化公園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讓屈原的氣節和風骨永遠留在全州這片古老的熱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在地處楚南的全州民間有屈原流放全州祭舜帝二妃之說。至今當地仍保留著每年過大、小兩個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據說也與此有關。屈原真到過全州嗎?他為什麼會到全州呢?他到全州做了什麼?帶著這些疑惑,筆者對此進行了考究。

(一)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彰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亡。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許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詩篇。

(二)屈原流放全州

屈原流放到全州的事,李白在《古風·殷後亂天紀》一詩中就曾寫到。詩云:“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已昏。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比干諫而死,屈平竄湘源。虎口何婉孌,女嬃空嬋媛。彭咸久淪沒,此意與誰論。”詩句“屈平竄湘源”中的“竄”是放逐的意思。詩句中的“屈平”就是戰國末期楚國的屈原,這在司馬遷《屈原列傳》有載:“屈原者,名平”。詩中的對屈原部分的描寫,其意是說戰國時楚懷王不聽屈原苦諫,為秦說客張儀所騙,最後客死秦國。賢人用非其所,壞人得以重用。屈原不願虎口貪生,而因為直諫被流放到湘源。上述《古風》詩中說到的這個“湘源”就是如今的全州。


全州文化公園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如圖:“屈平竄湘源”,李白在《古風•殷後亂天紀》一詩中寫到屈原因為直諫而被流放到了全州。圖片來源《元代李太白詩集》.

據《全州縣誌》(1998年版)記載:“隋開皇十年(590年),廢零陵、洮陽、觀陽(今灌陽縣)三縣置湘源縣,縣治在今城郊鄉柘橋村”“後唐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稱帝,因避其諱,將湘源縣改為湘川縣。”

我們再來看看李白的生卒,李白生於公元701年,卒於公元762年。李白出生前的全州稱湘源,李白過世後的全州仍然稱湘源。

如此看來,李白生活時期的那個“湘源”就是今之全州,其所寫的《古風·殷後亂天紀》的“屈平竄湘源”,其意就是說屈原因為直諫而被流放到了全州。

屈原為什麼會被放逐到全州呢?這得讓我們先了解其被流放的背景。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據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屈原列傳》記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說明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為人性格耿直的屈原,卻因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汙而被嫉妒,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而使楚懷王疏遠了屈原。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悲憤難捱,懷恨投汨羅江自殺,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屈原輾轉沅湘修遠求索

“魂兮歸來哀江南”(屈原《招魂》),屈原因“懷王客死,蘭咎屈原”,而被放逐江南地域18年。他除了在全州地域外,還輾轉江南各地。其流放輾轉地域在作品中均以“沅湘”地域記載。例如:《九歌·湘君》有“令沅湘兮無波, 使江水兮安流。”《懷沙》有“浩浩沅湘, 分流汨兮。”《惜往日》有“臨沅湘之玄淵兮, 遂自忍而沉流。”《離騷》有“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上述四個作品中都提及他被放逐在江南的“沅湘”。

至於江南的“沅湘”所指,就地望而言。早在兩漢時期就有古籍記載,例如西漢時的東方朔、揚雄、劉向和東漢時的王逸,對其地望記載得比較清楚。西漢著名的辭賦家、文學家、太中大夫東方朔在《楚辭·七諫》寫到:“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離”;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在《楚辭·九嘆》中寫到:“違郢都之舊閭兮,向沅湘而遠遷。”《七諫》和《九嘆》在這裡指的就是屈原被楚王流放,離開郢都前往被放地一事,其說法依據的主要是屈原的《哀郢》和《惜往日》。《哀郢》說:“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發郢都而去閭兮,荒忽其焉極。”《惜往日》說:“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弗參驗以考實兮,遠遷臣而弗思。”“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西漢的東方朔、劉向襲用屈原作品的文意, 在《七諫》、《九嘆》中指出屈原前往被放逐地是遙遠的江南“沅湘”。

宋代太常博士、敷文閣學士洪興祖在《楚辭補註》一書,對《離騷》“濟沅湘以南征”的“沅湘”二字解釋為:“《山海經》雲,湘水出帝舜葬東,入洞庭下;沅水出象郡鐔城西,東注江,合洞庭中。”《後漢志》記載武陵郡有臨沅縣, 南臨沅水,水源出牂柯且蘭縣,至郡縣分為五溪。又零陵郡陽朔山,湘水出。《水經》雲說沅水下注洞庭, 方匯於江。《湘中記》雲:“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則日月出於其中。”洪興祖援引《山海經》等書在這裡對沅水和湘水分別進行了詮釋。顯然,此“沅湘”指是沅水和湘水。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沅湘二水災將水上流,沅、湘不漲,則將水不溢而亦安流。”也把“沅湘”一詞解作沅、湘二水。清代楚辭學家蔣驥也做出了註釋:“沅水出今思州府施溪長官司, 東北至常德沅江縣入洞庭。湘水出今廣西興安縣,北至長沙湘陰縣,入洞庭。”郭沫若《屈原賦今譯》也譯成沅水和湘水。

由此可見,屈原在放逐江南時除南行到“湘之源”的全州之外,他還輾轉於“沅、湘之間”修遠而求索。

(四)屈原南行全州祭祀舜帝、二妃

“濟沅湘以南征兮, 就重華而陳詞。”屈原在《離騷》中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渡過沅水和湘水向南遠行,要對舜帝(舜,名重華)把天道講清。

那麼,屈原在放逐期間向南遠行到了哪裡向舜帝進行了表述呢?

筆者從兩漢古籍中找到了答案。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大學者楊雄在《反離騷》中自述:“漢十世之陽朔兮, 招搖紀於周正。……因江潭而往記兮, 欽吊楚之湘累(赴湘而死的屈原稱之湘累)。”指出他在漢成帝陽朔年間曾到過江潭,憑弔過屈原。揚雄在《反離騷》中曾經針對屈原《離騷》中的“濟沅湘以南征兮, 就重華而陳詞”,有如下之句:“橫江湘以南往兮,雲走乎彼蒼吾(即蒼梧)。馳江潭之泛溢兮,將折表虖重華。”楊雄是說他按屈原放逐江南的路線,沿湘江而上,到達當年屈原祭祀舜帝駕崩之地“蒼吾”,並在此祭祀了舜帝(舜,名重華)。揚雄在《反離騷》中說的“橫江湘”、“馳江潭”這個祭祀舜帝的地方,與相傳堯女舜妃娥皇、女英曾經溺水死於江湘會流處中的北渚一帶的地貌特徵極為相似。因此, 劉向在《烈女傳·有虞二妃傳》中寫到:“二妃死於江湘之間”。而王逸在《楚辭章句》注《湘君》篇則說:“堯用二女妻舜。有苗不服,舜往徵之,二女從而不反,道死於沅湘之中。”由此可知,屈原在放逐期間向南遠行到了舜帝駕崩即舜帝二妃殉夫之地向舜帝進行了表述。

那麼,屈原向舜帝表述的這個舜帝駕崩即舜帝二妃殉夫之地又在哪裡呢?

與之巧合的是今之全州相傳就是舜帝二妃殉夫之地。中國最早的古地名之一“零陵”就在全州,其“零陵”得名又與舜帝及舜帝二妃有關。據先秦古籍《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為了紀念舜帝,於公元前221年,在舜帝南巡之地的今廣西全州縣地設立了零陵縣。漢武帝為紀念舜帝,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全州這個舜帝南巡之地又設立了零陵郡。《全州縣誌》建置沿革也對秦始皇和漢武帝分別在今全州縣地建零陵縣和零陵郡的歷史進行了記載:“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於今縣地置零陵縣,治所在今縣城西南39公里處。屬長沙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縣境東北部又置洮陽縣,治所在今永歲鄉梅潭村後坡上。當時,縣境南北並存零陵、洮陽二縣。同年,又置零陵郡,郡治駐零陵縣。洮陽、零陵兩縣地屬零陵郡。”“蒼梧遺舜跡,白雲秋氣愁。君得人文地,相傳是此州。”明代文學家、文壇領袖李夢陽就曾贈詩全州知州顧璘,以此盛讚舜文化在全州的厚重。


全州文化公園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如圖:“蒼梧遺舜跡,白雲秋氣愁。君得人文地,相傳是此州。”明代文學家、文壇領袖李夢陽就曾贈詩全州知州顧璘,以此盛讚舜文化在全州的厚重。圖為三江口。唐國輝攝

舜帝的遺蹟及傳說遍佈全境。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州境內就有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所建的二妃廟。據清代《嘉慶一統志》記載:“二妃廟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漢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銘。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慶四年重修。”在全州建二妃廟的原因,相傳舜帝的兩位妻子,即娥皇、女英二妃,為堯帝之女,帝舜執政三十九年以後,為“德服三苗”,曾到南方巡視。

娥皇、女英二妃原是跟隨舜帝同行的,但到了洞庭湖時,舜帝擔心二妃經不起長途奔波之苦,讓她們留在了那裡,自己繼續率軍南進。舜帝不幸死在蒼梧之野。娥皇、女英聞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尋找舜帝,二妃來到全州湘江邊的三江口北渚,慟哭不止,淚盡而亡。她們的淚水染竹成斑,故稱“斑竹”,又名“湘妃竹”。舜帝二妃未隨舜帝同行及湘妃竹的原由在史料中也有記載。《禮記·檀弓》:“舜崩於蒼梧之野,蓋二妃之未從也。”西晉佐著作郎、中書郎張華《博物志》載:“舜死,二妃淚下染竹既斑,妃死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後來,舜帝與娥皇、女英二妃的傳說被演變成湘水之神湘君與湘夫人的愛情神話。

全州文化公園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如圖:屈平竄湘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向南遠行到“蒼梧遺舜跡”的湘之源零陵——今廣西全州,向舜帝陳詞。圖為舜帝二妃為舜帝殉情的全州縣城三江口。唐國輝攝

全州民間在二妃殉夫的三江口北渚立廟祭祀舜帝及二妃,香火綿綿一千七百五十五年未絕,直到1945年被入侵全州的日軍焚燬。對於全州二妃廟的祭祀情況,我們可以從唐代柳宗元所作的碑記中作一些瞭解。柳宗元曾多次“西至湘之源”(《遊黃溪記》),到今之全州的湘源縣,併為重修全州二妃廟題寫了《湘源二妃廟碑》,《碑記》中有“惟父子夫婦,人道之大。大哉二神,鹹極其會。為子而父堯,為婦而夫舜。齊聖並明,弼成授受。內若囂瞽,上承輝光。克艱以乂,德罔不至。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於茲川,古有常典”的記載。從中得知,當時的全州人在二妃廟祭祀二妃的同時,也祭祀舜帝。

柳宗元還以樂歌的形式描述了當時二妃廟祭祀“風行水上,通達利貞”的《渙卦》經典意境。重現了祭祀盛況,“淵懿承聖,舜妻堯女。德刑媯汭,神位湘滸。揆茲有初,克碩厥宇。唐命秩祀,茲邑攸主。毛牷既疈,椒馨爰糈。允於萬年,期保伊祜。……神樂來歸,徒御雍雍。神既安止,邦人載喜。奉其吉玉,以對嘉祉。南風湑湑,湘水如舞。將子無讓,神聽鍾鼓。豐其交報,邦邑是與。刻此樂歌,以極終古。”

古往今來,緬懷、歌頌舜帝二妃的詩詞不計其數。南唐張泌曾到全州作《晚次湘源縣》嘆詠:“二女廟荒門樹老,九疑山碧楚天低。湘南自古多離怨,莫動哀吟易慘悽。”唐朝高駢詩詠“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宋代陶弼作《二妃廟》詩:“溪上龍蛇屋,蕭條帝女祠。竹痕當日淚,山色後人疑。古服霞流綺,新妝月獻眉。楚民無水旱,蕭鼓謝神禧。”明代顧璘謫知全州,舉觴浮白,憑弔二妃,詠歎:“淚竹斑斑空灑血,玉輦而今何處?”


全州文化公園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如圖:全州縣城李家山三角洲北渚——湘源二妃廟遺址。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州境內就有了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所建的二妃廟。唐國輝攝

今全州縣城南灌江、湘江、羅江(今稱萬鄉河)三水相會處的北渚(簡稱三江口)——李家山三角洲就是舜帝二妃廟遺址所在。

(五)屈原在全州作祭歌留絕唱

“屈平竄湘源”,屈原(名平)在流放全州期間,寫下了《九歌》之《湘君》《湘夫人》。這是古代楚人對湘江水神的神曲祭歌。

何為“湘君”?何為“湘夫人”?筆者據典溯源,這對相戀的男女二神就是傳說的舜與二妃(娥皇、女英)。西漢劉向在《列女傳·有虞二妃》中說:“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長曰娥皇,次曰女英。……舜既嗣位,升為天子,娥皇為後,女英為妃。天下稱二妃。……舜之涉方(指巡視四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湘君。”唐章懷太子李賢註釋《後漢書·張衡傳》引西漢劉向《列女傳》:“舜昇天子,死於蒼梧,俗謂之湘君、湘夫人也。”唐代著名的史學家司馬貞《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湘)夫人是堯女,則湘君當是舜。”東漢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注:“《離騷》所歌‘湘夫人,舜妃也。’”唐代韓愈亦云:“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謂湘夫人乃二妃也,從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湘之間。”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在《楚辭章句》說:“堯用二女妻舜,有苗不服,舜往徵之,二女從而不反,道死於沅、湘之中,因為湘夫人也。”宋太常博士、敷文閣學士洪興祖在《楚辭補註》說:“(王)逸以湘君為湘水神,而謂留湘君於中洲者,二女也。”東晉著名學者郭璞注:“天帝二女處江為神,即《列仙傳》‘江妃’二女也,《離騷·九歌》所謂‘湘夫人’稱帝子者是也。”以上典故溯源,說明舜帝二妃死為湘水之神,稱湘夫人,湘君就是其丈夫舜帝。

“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屈原在流放全州期間根據當地民間傳說,以舜帝和二妃為“湘君”和“湘夫人”的生活原型,所創作的《湘君》和《湘夫人》這兩首祭神曲,其所描寫的“湘君”和“湘夫人”這對相戀者生死契闊、會合無緣、堅貞而深厚的悽美愛情故事,已成為祭祀湘水之神的優美的古老戀歌絕唱!

“鼉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君早晨在江邊急速奔走,傍晚泊舟在北洲停留。湘夫人降臨在江北小洲,她望眼欲穿心中哀愁。當年舜帝二妃殉情的全州三江口北渚,這個湘夫人約湘君相會的地方,而今只有那滔滔的湘水似乎是在對他(她)倆的悽美堅貞愛情故事進行訴說。

(六)屈原全州留風骨

屈原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在流放期間寫下許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詩篇。他的作品千古傳誦,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詩篇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的人生追求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義的化身,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撓的鬥爭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融注著我們中華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

“屈平竄湘源”,屈原在舜帝南巡的全州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他的精神品格對全州的影響是厚重而深遠。

筆者想:今天,我們全州正在建設的文化公園內應該為我國這位偉大的詩人,為這位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所敬仰的偉大人物,為這位全世界人民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立一尊高大的塑像,讓他的氣節和風骨永遠留在全州這片古老的熱土!

全州的文化公園裡不能少了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