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文化公园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全州文化公园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让屈原的气节和风骨永远留在全州这片古老的热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地处楚南的全州民间有屈原流放全州祭舜帝二妃之说。至今当地仍保留着每年过大、小两个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据说也与此有关。屈原真到过全州吗?他为什么会到全州呢?他到全州做了什么?带着这些疑惑,笔者对此进行了考究。

(一)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彰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许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诗篇。

(二)屈原流放全州

屈原流放到全州的事,李白在《古风·殷后乱天纪》一诗中就曾写到。诗云:“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诗句“屈平窜湘源”中的“窜”是放逐的意思。诗句中的“屈平”就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这在司马迁《屈原列传》有载:“屈原者,名平”。诗中的对屈原部分的描写,其意是说战国时楚怀王不听屈原苦谏,为秦说客张仪所骗,最后客死秦国。贤人用非其所,坏人得以重用。屈原不愿虎口贪生,而因为直谏被流放到湘源。上述《古风》诗中说到的这个“湘源”就是如今的全州。


全州文化公园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如图:“屈平窜湘源”,李白在《古风•殷后乱天纪》一诗中写到屈原因为直谏而被流放到了全州。图片来源《元代李太白诗集》.

据《全州县志》(1998年版)记载:“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零陵、洮阳、观阳(今灌阳县)三县置湘源县,县治在今城郊乡柘桥村”“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称帝,因避其讳,将湘源县改为湘川县。”

我们再来看看李白的生卒,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李白出生前的全州称湘源,李白过世后的全州仍然称湘源。

如此看来,李白生活时期的那个“湘源”就是今之全州,其所写的《古风·殷后乱天纪》的“屈平窜湘源”,其意就是说屈原因为直谏而被流放到了全州。

屈原为什么会被放逐到全州呢?这得让我们先了解其被流放的背景。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据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列传》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说明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人性格耿直的屈原,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而被嫉妒,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而使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悲愤难捱,怀恨投汨罗江自杀,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屈原辗转沅湘修远求索

“魂兮归来哀江南”(屈原《招魂》),屈原因“怀王客死,兰咎屈原”,而被放逐江南地域18年。他除了在全州地域外,还辗转江南各地。其流放辗转地域在作品中均以“沅湘”地域记载。例如:《九歌·湘君》有“令沅湘兮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怀沙》有“浩浩沅湘, 分流汨兮。”《惜往日》有“临沅湘之玄渊兮, 遂自忍而沉流。”《离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上述四个作品中都提及他被放逐在江南的“沅湘”。

至于江南的“沅湘”所指,就地望而言。早在两汉时期就有古籍记载,例如西汉时的东方朔、扬雄、刘向和东汉时的王逸,对其地望记载得比较清楚。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文学家、太中大夫东方朔在《楚辞·七谏》写到:“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离”;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在《楚辞·九叹》中写到:“违郢都之旧闾兮,向沅湘而远迁。”《七谏》和《九叹》在这里指的就是屈原被楚王流放,离开郢都前往被放地一事,其说法依据的主要是屈原的《哀郢》和《惜往日》。《哀郢》说:“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发郢都而去闾兮,荒忽其焉极。”《惜往日》说:“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西汉的东方朔、刘向袭用屈原作品的文意, 在《七谏》、《九叹》中指出屈原前往被放逐地是遥远的江南“沅湘”。

宋代太常博士、敷文阁学士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一书,对《离骚》“济沅湘以南征”的“沅湘”二字解释为:“《山海经》云,湘水出帝舜葬东,入洞庭下;沅水出象郡镡城西,东注江,合洞庭中。”《后汉志》记载武陵郡有临沅县, 南临沅水,水源出牂柯且兰县,至郡县分为五溪。又零陵郡阳朔山,湘水出。《水经》云说沅水下注洞庭, 方汇于江。《湘中记》云:“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则日月出于其中。”洪兴祖援引《山海经》等书在这里对沅水和湘水分别进行了诠释。显然,此“沅湘”指是沅水和湘水。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沅湘二水灾将水上流,沅、湘不涨,则将水不溢而亦安流。”也把“沅湘”一词解作沅、湘二水。清代楚辞学家蒋骥也做出了注释:“沅水出今思州府施溪长官司, 东北至常德沅江县入洞庭。湘水出今广西兴安县,北至长沙湘阴县,入洞庭。”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也译成沅水和湘水。

由此可见,屈原在放逐江南时除南行到“湘之源”的全州之外,他还辗转于“沅、湘之间”修远而求索。

(四)屈原南行全州祭祀舜帝、二妃

“济沅湘以南征兮, 就重华而陈词。”屈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渡过沅水和湘水向南远行,要对舜帝(舜,名重华)把天道讲清。

那么,屈原在放逐期间向南远行到了哪里向舜帝进行了表述呢?

笔者从两汉古籍中找到了答案。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大学者杨雄在《反离骚》中自述:“汉十世之阳朔兮, 招摇纪于周正。……因江潭而往记兮, 钦吊楚之湘累(赴湘而死的屈原称之湘累)。”指出他在汉成帝阳朔年间曾到过江潭,凭吊过屈原。扬雄在《反离骚》中曾经针对屈原《离骚》中的“济沅湘以南征兮, 就重华而陈词”,有如下之句:“横江湘以南往兮,云走乎彼苍吾(即苍梧)。驰江潭之泛溢兮,将折表虖重华。”杨雄是说他按屈原放逐江南的路线,沿湘江而上,到达当年屈原祭祀舜帝驾崩之地“苍吾”,并在此祭祀了舜帝(舜,名重华)。扬雄在《反离骚》中说的“横江湘”、“驰江潭”这个祭祀舜帝的地方,与相传尧女舜妃娥皇、女英曾经溺水死于江湘会流处中的北渚一带的地貌特征极为相似。因此, 刘向在《烈女传·有虞二妃传》中写到:“二妃死于江湘之间”。而王逸在《楚辞章句》注《湘君》篇则说:“尧用二女妻舜。有苗不服,舜往征之,二女从而不反,道死于沅湘之中。”由此可知,屈原在放逐期间向南远行到了舜帝驾崩即舜帝二妃殉夫之地向舜帝进行了表述。

那么,屈原向舜帝表述的这个舜帝驾崩即舜帝二妃殉夫之地又在哪里呢?

与之巧合的是今之全州相传就是舜帝二妃殉夫之地。中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零陵”就在全州,其“零陵”得名又与舜帝及舜帝二妃有关。据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为了纪念舜帝,于公元前221年,在舜帝南巡之地的今广西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汉武帝为纪念舜帝,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全州这个舜帝南巡之地又设立了零陵郡。《全州县志》建置沿革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今全州县地建零陵县和零陵郡的历史进行了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于今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属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县境东北部又置洮阳县,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村后坡上。当时,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二县。同年,又置零陵郡,郡治驻零陵县。洮阳、零陵两县地属零陵郡。”“苍梧遗舜迹,白云秋气愁。君得人文地,相传是此州。”明代文学家、文坛领袖李梦阳就曾赠诗全州知州顾璘,以此盛赞舜文化在全州的厚重。


全州文化公园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如图:“苍梧遗舜迹,白云秋气愁。君得人文地,相传是此州。”明代文学家、文坛领袖李梦阳就曾赠诗全州知州顾璘,以此盛赞舜文化在全州的厚重。图为三江口。唐国辉摄

舜帝的遗迹及传说遍布全境。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州境内就有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所建的二妃庙。据清代《嘉庆一统志》记载:“二妃庙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铭。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庆四年重修。”在全州建二妃庙的原因,相传舜帝的两位妻子,即娥皇、女英二妃,为尧帝之女,帝舜执政三十九年以后,为“德服三苗”,曾到南方巡视。

娥皇、女英二妃原是跟随舜帝同行的,但到了洞庭湖时,舜帝担心二妃经不起长途奔波之苦,让她们留在了那里,自己继续率军南进。舜帝不幸死在苍梧之野。娥皇、女英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帝,二妃来到全州湘江边的三江口北渚,恸哭不止,泪尽而亡。她们的泪水染竹成斑,故称“斑竹”,又名“湘妃竹”。舜帝二妃未随舜帝同行及湘妃竹的原由在史料中也有记载。《礼记·檀弓》:“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二妃之未从也。”西晋佐著作郎、中书郎张华《博物志》载:“舜死,二妃泪下染竹既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后来,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传说被演变成湘水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

全州文化公园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如图:屈平窜湘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向南远行到“苍梧遗舜迹”的湘之源零陵——今广西全州,向舜帝陈词。图为舜帝二妃为舜帝殉情的全州县城三江口。唐国辉摄

全州民间在二妃殉夫的三江口北渚立庙祭祀舜帝及二妃,香火绵绵一千七百五十五年未绝,直到1945年被入侵全州的日军焚毁。对于全州二妃庙的祭祀情况,我们可以从唐代柳宗元所作的碑记中作一些了解。柳宗元曾多次“西至湘之源”(《游黄溪记》),到今之全州的湘源县,并为重修全州二妃庙题写了《湘源二妃庙碑》,《碑记》中有“惟父子夫妇,人道之大。大哉二神,咸极其会。为子而父尧,为妇而夫舜。齐圣并明,弼成授受。内若嚣瞽,上承辉光。克艰以乂,德罔不至。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于兹川,古有常典”的记载。从中得知,当时的全州人在二妃庙祭祀二妃的同时,也祭祀舜帝。

柳宗元还以乐歌的形式描述了当时二妃庙祭祀“风行水上,通达利贞”的《涣卦》经典意境。重现了祭祀盛况,“渊懿承圣,舜妻尧女。德刑妫汭,神位湘浒。揆兹有初,克硕厥宇。唐命秩祀,兹邑攸主。毛牷既疈,椒馨爰糈。允于万年,期保伊祜。……神乐来归,徒御雍雍。神既安止,邦人载喜。奉其吉玉,以对嘉祉。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让,神听锺鼓。丰其交报,邦邑是与。刻此乐歌,以极终古。”

古往今来,缅怀、歌颂舜帝二妃的诗词不计其数。南唐张泌曾到全州作《晚次湘源县》叹咏:“二女庙荒门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湘南自古多离怨,莫动哀吟易惨凄。”唐朝高骈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宋代陶弼作《二妃庙》诗:“溪上龙蛇屋,萧条帝女祠。竹痕当日泪,山色后人疑。古服霞流绮,新妆月献眉。楚民无水旱,萧鼓谢神禧。”明代顾璘谪知全州,举觞浮白,凭吊二妃,咏叹:“泪竹斑斑空洒血,玉辇而今何处?”


全州文化公园不能少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如图:全州县城李家山三角洲北渚——湘源二妃庙遗址。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州境内就有了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所建的二妃庙。唐国辉摄

今全州县城南灌江、湘江、罗江(今称万乡河)三水相会处的北渚(简称三江口)——李家山三角洲就是舜帝二妃庙遗址所在。

(五)屈原在全州作祭歌留绝唱

“屈平窜湘源”,屈原(名平)在流放全州期间,写下了《九歌》之《湘君》《湘夫人》。这是古代楚人对湘江水神的神曲祭歌。

何为“湘君”?何为“湘夫人”?笔者据典溯源,这对相恋的男女二神就是传说的舜与二妃(娥皇、女英)。西汉刘向在《列女传·有虞二妃》中说:“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天下称二妃。……舜之涉方(指巡视四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湘君。”唐章怀太子李贤注释《后汉书·张衡传》引西汉刘向《列女传》:“舜升天子,死于苍梧,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湘)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注:“《离骚》所歌‘湘夫人,舜妃也。’”唐代韩愈亦云:“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谓湘夫人乃二妃也,从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湘之间。”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说:“尧用二女妻舜,有苗不服,舜往征之,二女从而不反,道死于沅、湘之中,因为湘夫人也。”宋太常博士、敷文阁学士洪兴祖在《楚辞补注》说:“(王)逸以湘君为湘水神,而谓留湘君于中洲者,二女也。”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注:“天帝二女处江为神,即《列仙传》‘江妃’二女也,《离骚·九歌》所谓‘湘夫人’称帝子者是也。”以上典故溯源,说明舜帝二妃死为湘水之神,称湘夫人,湘君就是其丈夫舜帝。

“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屈原在流放全州期间根据当地民间传说,以舜帝和二妃为“湘君”和“湘夫人”的生活原型,所创作的《湘君》和《湘夫人》这两首祭神曲,其所描写的“湘君”和“湘夫人”这对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坚贞而深厚的凄美爱情故事,已成为祭祀湘水之神的优美的古老恋歌绝唱!

“鼍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君早晨在江边急速奔走,傍晚泊舟在北洲停留。湘夫人降临在江北小洲,她望眼欲穿心中哀愁。当年舜帝二妃殉情的全州三江口北渚,这个湘夫人约湘君相会的地方,而今只有那滔滔的湘水似乎是在对他(她)俩的凄美坚贞爱情故事进行诉说。

(六)屈原全州留风骨

屈原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流放期间写下许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诗篇。他的作品千古传诵,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诗篇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的人生追求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

“屈平窜湘源”,屈原在舜帝南巡的全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他的精神品格对全州的影响是厚重而深远。

笔者想:今天,我们全州正在建设的文化公园内应该为我国这位伟大的诗人,为这位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敬仰的伟大人物,为这位全世界人民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立一尊高大的塑像,让他的气节和风骨永远留在全州这片古老的热土!

全州的文化公园里不能少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