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最后为什么没有称帝?

我们知道,曹操白手起家,纵横驰骋于乱世,征讨四方,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打遍中原诸侯无敌手,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外族入侵,草创了魏国的政治版图,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大咖,开启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英雄时代。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最后为什么没有称帝?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位极人臣,功高盖世的曹操,有没有代汉自立之心,曹操本人没人作出交待,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当然更无法找当事人对质。但翻阅历史,从曹操的诗文及言行中,我们也不难窥测出曹操的真实内心。可以肯定的说,代汉自立的心思,曹操肯定想过,但在做周公,还是当王莽的历史选择中,他最终选择了前者,至死也没有越过雷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可以肯定应该是在统一北方,挥师南下之际,曹操以周公自喻,诗以明志,表明自己的政治报负。

那么周公是个什么梗? 周公也称作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中国古代第一个圣人,孔子做梦都思念的偶像。周公旦临危受命,摄政辅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摄政期间倍受篡位质疑,但周公即便被误解也不改初衷,七年后还政于周成王,成为后世忠臣的典范,被后世景仰。

曹操自比周公旦,只想当一个大汉的忠臣,那怕只是个权臣,是真的吗?有人觉得这正体现了曹操的虚伪奸诈,但在我看来,这也许正是曹操的本心。

说曹操的奸诈狡猾等等,这要怎么去看。兵者诡道也,在那样一个乱世,成大事者没有些手腕,权术,而只是一个谦谦君子,估计真撑不过两集,刘备是想当谦谦君子来着,最后不也得在装模作样中,阴谋和阳谋地,占了徐州,觊觎荆州,夺了益州,成为十足的枭雄。

所以在“代汉”这事上,曹操真没必要去虚伪奸诈,汉献帝代表的汉室,在明白人眼里,已经成了缅怀历史的符号。曹操虽是汉臣,他的功绩,他的地盘、他的军事,他手下的一干人等,都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拼出来的,和大汉王朝没有多大关系,曹操只需要登高一呼,甚至一个眼神,登基是分分钟的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最后为什么没有称帝?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他没有正面回答。但当孙权劝他称帝,他大骂孙权,说这小子想把老子放在炉火上烤。他的手下劝他称帝,他叹了一口气说,我老了,此生只想当周公,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和我儿子去做这些事情吧。

孙权劝他称帝,只不过是想让曹操带个头,搞个破窗效应,孙权好跟着上,这锅,曹丞相坚决不背。至于手下的大臣要求他称帝,曹操更是明白大臣的用心,不仅仅是为他曹操,也是为自己谋福利,因为只有曹操称帝,大臣们才能获得更高的爵位。这事也好办,皇帝的印章不是掌在自己手上么,批几顶官帽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曹操不称帝,他需要有是青史留名,就象坐上了世界首富这个位子,考虑的肯定不再是钱的事,世界走一遭,名声最重要,一般到了首富级,这个觉悟自然也就上去了。

而且就在曹操同时一个朝代的东汉,眼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反面典型——“王莽篡汉”,当时名望如日中天,被捧为周公再世的王莽,在一连串表演后,刹不住车,假戏真做夺了人家皇位,结果走上了不归路,声败名裂,成了反而典型。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不得吸取教训呀,才学过人的曹操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曹操曾感叹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可见曹操是非常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把周公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去治国安邦平天下,在大汉天下里建立自己的小魏国,安安静静地做一名大汉王朝力挽狂澜的大忠臣吧。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最后为什么没有称帝?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道至简。曹操的临终更是真性情一把,他的遗言让人大跌眼镜:我一辈子做了一些事,有做的对也有做错的,随便后人怎么评说吧,我不在乎,我只害怕在九泉之下见到我的大儿子,他找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办!还有我的妻妾,可将一些余香分给她们以补贴生计,同时也要学会做鞋这类的针线活,到时也可讨个生计,不至于饿死。

人到临终,没有豪言壮语,惦记的竟然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世豪杰,一代雄才,至死都活得那么清醒,那么通透,那么大彻大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