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話劇《特赦》展示雙層舞臺的魅力

观话剧《特赦》展示双层舞台的魅力

圖為話劇《特赦》劇照。王昊宸攝

施劍翹復仇的故事,堪稱民國時期最轟動的一樁“奇案”,許多文藝作品都曾以此為素材。1935年秋,下野軍閥孫傳芳在天津的一處居士林內遇刺身亡,女刺客施劍翹在得手後,並未選擇逃脫,反而高喊自己是“為父報仇,絕不濫殺無辜”,轉身投案自首。在長達近一年的法庭審理中,此案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最後,施劍翹以“特赦”的方式重獲自由。

不久前,國家話劇院創排的話劇《特赦》,將這個故事重新搬上舞臺。但是,與電影《一代宗師》和《邪不壓正》表現施劍翹“十年磨一劍”的復仇經歷不同,《特赦》將關注點聚焦於法庭的審判過程,以及當時的社會輿論和民眾心理。

《特赦》的編劇徐瑛,在編劇界很有名氣,此次作品延續了他“凜冽”的風格,以筆為刀,直指人心,振聾發聵。在劇本的構思上,從天津地方法院到河北省高院,再到中華民國最高法院,三次庭審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方式,既交代了劇情,又毫無冗餘之感。報童的吆喝和兩段傳統戲曲的串場,暗含了輿論對這場審判的干預,同時又起到了推動劇情的作用。首次庭審,在密集的鼓點聲中,四位律師同時搬起椅子,朝向觀眾落座,法庭莊嚴肅穆的氣勢撲面而來。控辯雙方大段辯論臺詞,凸顯了編劇的功力。徐瑛將法律名詞與口頭語言巧妙結合,半文半白的臺詞並沒有給觀眾造成理解障礙,通過節奏和韻律的設計,臺詞變得朗朗上口,為整部作品平添諸多靈動氣韻。

同樣廣受好評、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的,還在於導演李伯男的精彩調度與舞美設計劉科棟的匠心獨運。

《特赦》的舞美採用了罕見於國內的雙層舞臺——上層是法官席,下層是律師席;上層是戲臺,下層是觀眾;上層走進回憶,下層突出現實;上層是面對親人的私人空間,下層是面對媒體的公共空間……法庭內外、時空交錯、虛實結合,帶領觀眾現場穿越,甚至產生了一種蒙太奇的效果。雙層舞臺設計一景到底,對導演的調度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李伯男熟練運用音樂和光影變幻,時而緊張激烈、劍拔弩張,時而溫情脈脈、略見悲涼,給觀眾在密集的燒腦臺詞之後留下一些喘息空間。

從當年幾乎一邊倒的同情支持作案者,到如今冷靜沉思法律的意義與尊嚴,劇裡劇外社會心態的變化,折射出人們法治觀念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