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居然賣過期蜂蜜!這不是第一次了,屢禁不止,啥原因?

關於這個問題,咱們先來看兩條相關的新聞:

第一件事,北京同仁堂的某蜂蜜代工廠被當地媒體曝光,該代工廠將大量過期或臨期的蜂蜜進行回收並送入原料庫。此次“過期蜂蜜門”的影響巨大,短短三天時間,“同仁堂”的市值蒸發了12.48億元。

第二件事,這已經不是“同仁堂”品牌的蜂蜜第一次出現質量問題了。早在2016年,“同仁堂”的一款蜂蜜就曾被第三方機構檢測出含有糖漿,存在造假的嫌疑。而當時那款蜂蜜也來源於同仁堂集團的某國外代工公司。

把這兩件事情結合在一起看,大家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貼牌”代工模式非常不靠譜,同仁堂公司也監管不力,導致“問題蜂蜜”事件頻發。可是,問題真的是這樣嗎?原因真的這麼簡單嗎?

北京同仁堂居然賣過期蜂蜜!這不是第一次了,屢禁不止,啥原因?

咱們再來看一組數據,國內蜂蜜行業每年大約能夠出產蜂蜜20萬噸,其中有一半出口國外,內銷量在10萬噸左右。但每年國內市場的蜂蜜銷量卻高達50萬噸。換句話說,市場上有五分之四的蜂蜜都是假的。

如果按照正常的經濟邏輯,需求應該決定生產。蜂蜜的缺口這麼大,蜂農們肯定“有利可圖”,會大量的提高自己的產量,供應鏈缺口的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但是,為什麼蜂蜜年產量還是提不上來呢?這也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因為造假的成本太低了。如果價格便宜、供應穩定的糖漿可以冒充蜂蜜,而且不會被發現,或者即便被發現了也可以把責任推給下游的小代工廠。那麼大公司有什麼理由從受季節、氣候影響巨大的蜂農們手裡收購高價的蜂蜜呢?

北京同仁堂居然賣過期蜂蜜!這不是第一次了,屢禁不止,啥原因?

這就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大公司從蜂農手中收購的蜂蜜量變少,導致蜂農養蜂的積極性不高,蜂蜜產量下降,真蜂蜜的需求缺口變大,導致大公司需要購買更多的糖漿來冒充蜂蜜,結果從蜂農手裡收購的蜂蜜更少了,蜂農更不願意養蜂……如果按照這個邏輯,理論上蜂蜜將完全被糖漿所取代,蜂農們將無蜂可養。

如果真蜂蜜存在巨大缺口的問題不解決,換哪個工廠來代工都是一樣的,即便是同仁堂自己成立蜂蜜公司也同樣面臨蜂蜜供應不足的問題。也就是說,“同仁堂”公司出現“過期蜂蜜”的問題,不是一兩家違規代工廠的問題,而是整個蜂蜜行業的生產鏈條的問題。低價的造假已經嚴重破壞了這條生產鏈的源頭,把蜂農逼到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地步。

北京同仁堂居然賣過期蜂蜜!這不是第一次了,屢禁不止,啥原因?

其實,同樣的問題有可能出現在每個可以被低價造假的行業。如果一個行業生產鏈條上的造假問題不被解決,遲早會被拖入惡性循環的絕境。大家想一想,這次同仁堂的“過期蜂蜜”事件,是不是當年的“毒奶粉”事件和“假阿膠”事件的又一個翻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