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眾所周知,馬戛爾尼帶了一封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致乾隆皇帝的親筆信。

英國人準備的很充分,喬治三世的信有英文、法文兩份。

不過接下來的翻譯問題就導致喬治三世的信翻譯成漢文有不同的版本,直譯的固然是喬治三世的本來意思,但是官方的翻譯又豈能直譯。清朝將英國人視為藩屬,所以在翻譯時不免潤色修飾,使用不少貼合漢語語境的詞,這就不免相當於重塑了。

我們常見的翻譯是這樣的。

喬治三世蒙天主恩,英國,法國及愛爾蘭國王海主衛道者恭祝乾隆皇帝萬萬歲。

本王國自登基以來,事事以仁慈為懷,除了注意保障本土的和平和安全,使臣民得到幸福、道德和知識之外,在儘可能的能力範圍內使全世界同受其惠。本著這種精神,即使在戰爭時期,我國在世界各地取勝之後,我們仍然讓戰敗的敵人在公平條件下同享和平幸福。現在除了致力於在各方面超越前人,本國王也曾數次派遣本國優秀的學者遠航,探索未知的之地,這並不是為了佔領或者擴張我們已有的足以滿足我們需求的遼闊領土,更不是為了掠奪外國的財富,甚至不是為了本國臣民的對外經商行為,而是為了瞭解各地出產的產品,同落後地區交流幸福生活知識。我們同時還派遣船隻運送動植物給貧瘠地區需要幫助的人。對於古老文明國家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本國王更是注重探詢研究。

在皇帝陛下的統治下,貴國國家興盛,為周圍各國所敬仰。如今我們國家同世界各國和睦相處,本國王認為正是謀求我們兩大文明帝國友好往來的好時機。本國臣民曾經常常到貴國經商,無疑雙方都能因此受益。但雙方往來需要行為規矩而不至於違反對方國家的法律和風俗。希望我的臣民不會在外生事。當然,我也希望他們不會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權柄之人常駐貴國,管束我國臣民的行為,有委曲也可以保護他們,這樣的辦法可保諸事平安。

此次我所派去的喬治·馬葛爾尼是本國王的親戚。 他是位勳爵,一位忠信善良的大臣,倫敦皇家學院的會員,曾代表我國去過很多重要國家,比如:俄羅斯、孟加拉任職。懇請皇帝陛下如同接待我一樣地接待他。為避免特使出發後有變故,我另外委派了副使喬治·史當東。他同特使一樣,也是德高望重,博學之人。再次懇請皇帝陛下能像接待特使那樣接待他。

我知道皇帝陛下公正仁愛,懇請准許所差之人在貴地觀光沐浴,以便回國時教化本國眾人。至於所差之人,如皇帝陛下需用他們的學問,要他們辦事,只管差使他們。對於住在貴國或去經商的我國臣民,如果他們遵守你們的法律法規,求皇帝陛下加恩。若有不是,即該處治。

特使臨行之前,我特別囑咐他一定要在皇帝陛下面前謹慎從事。我們由於各自的皇位應像兄弟一樣,希望能有一種兄弟般的友誼能夠在我們中間常存。

祈求天主保佑皇帝陛下常享太平之福。

很明顯這帶有直譯色彩。

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喬治三世給乾隆的信英文原件

此外這封信還有這樣的版本,開頭是這樣的:

英吉利國王熱沃爾日敬奏中國大皇帝萬萬歲:

熱沃爾日第三世,蒙天主恩英吉利國大紅毛及佛朗西依拜爾呢雅國王、海主,恭惟大皇帝萬萬歲,應該坐殿萬萬年。

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毫無疑問,這是當時的官方翻譯,完全用的是中國藩屬國的口吻,時刻不忘祝皇帝萬萬歲。此外還有時代的因素造成的翻譯問題,如英吉利三字都是帶“口”子旁的,明顯有蔑視的意味,喬治三世被翻譯成“熱沃爾日第三世”等。

此外,在英國使團來華前,英國東印度公司提前送給兩廣總督一份信,告知訪問事宜。兩廣總督將這封書信緊急呈送乾隆皇帝。這份信是這樣翻譯的:

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這份奏摺中把喬治三世視為“總頭目官”,一如既往的自大。

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翻譯人員可是忙壞了。先是傳教士把英文、法文直譯為中文,再由中國人潤色為典雅的中國文字,估計就其中的某些翻譯也產生過爭議辯論的。

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喬治三世信的原件

最終乾隆皇帝看到信,已經不是喬治三世信的本來意思了。

乾隆皇帝收到了喬治三世的信,由大臣們修飾將之視為國書。

接下來乾隆皇帝要回信了。

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吉利國王知悉:

諮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賚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朕批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恭順之誠,深為嘉許。

……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亦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乂爾友邦,共享太平之福。

……王其祗受,悉朕眷懷。

特此敕諭。

這裡的用詞還是天朝上國對周邊藩屬的態度。

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乾隆回信的漢文版

此外還有這樣的回信版本:

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清朝用詞是“敕諭”,這是直接向喬治三世下聖旨了。

這是我們看到的中文版本,既然要給英國人看,自然還是要翻譯成英文。

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這是乾隆回信的英文版

很明顯,在翻譯為英文的時候,這些中文特有的詞是不好翻譯的,有些“有傷英國國體”的話自然不便直接譯出來,所以這裡還是需要意譯的。

也就是說喬治三世看到信和乾隆一樣,都不是信的最初模樣。

馬戛爾尼使團有一個是會中文的,叫斯當東,他可以和乾隆用中文交流,在見過乾隆之後,還手寫了一份“謝恩書”。

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斯當東手寫的謝恩書

喬治三世和乾隆皇帝相互致信,本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但是因為兩國形勢的不同,導致這件事有些讓人哭笑不得。

英國國王的來信與乾隆的回信,都被翻譯成什麼樣子了?

喬治三世信件的法文本、漢文譯本和滿文譯本

今天的中國人看到喬治三世信的原件和清朝官方的譯文會發現,這是兩者差距很大。

這其中包含了當時清朝人以天朝上國姿態對喬治三世信件翻譯的“重塑”。

不知道喬治三世和英國人看到乾隆的英文回信是什麼表情,如果他們知道回信的漢文又會是怎麼的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