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月背,我們能否解開月球形成之謎?

月球的起源一直受到科學家的關注,現有研究認為,遠古時期地球與一顆行星撞擊時產生巨大能量,大量熔化的物質被噴向太空並最終匯聚成月球,月球在冷卻後凝固的過程形成了不同的礦物成分。根據對月球正面獲取的岩石樣本進行研究,科學家估計月球的年齡為43.6億歲。但是用於研究的樣品只是獲取於月球正面,而月球正面與背面有很大的差別,如果我們從月球的背面獲取到岩石樣本,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否會有不同呢?

月球背面很長時期以來是人類深空探索的盲區,在1959年前蘇聯月球3號探測器月球背面首張照片傳回後,人類才目睹到月亮背面的廬山真面目。也是在那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月球背面不像正面那樣有許多的月海(拉丁語為“海洋”,古代天文學家認為這些月球表面平坦的區域是月球上的海洋),反倒有非常多的“隕石坑”(背面只有1%的表面被月海所覆蓋,而在正面有31.2%)。

登陸月背,我們能否解開月球形成之謎?

月球背面

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月球始終以一面朝向地球,月球形成初期正面的溫度會高於背面,較冷的背面會較快地凝結被融化的物質,從而形成較厚的外殼。在受到太空隕石等的撞擊時,正面較薄的地殼可能會被穿透,從而釋放出巖熔岩,因此形成月海,但在較厚的月球背面卻少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另一種觀點認為,遠古時期形成了一大一小兩個月球,後來由於“小月球”撞擊“大月球”的背面,導致月球背面比正面更厚,也更不平坦。這一觀點主要由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埃裡克-阿斯帕教授的團隊提出,研究成果被髮表在2011年的《自然》雜誌上。

登陸月背,我們能否解開月球形成之謎?

一大一小月球相撞想象圖

那到底哪一種觀點才是正確的呢?由於缺乏研究科研樣本和研究數據,有沒有可能這兩種觀點都不正確……

隨著我國探月工程的推進,以及其他國家對月球探索的持續投入,相信更多月球相關的謎團會被解開。而現今“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各荷載陸續開始工作,我們是否能夠藉助“嫦娥四號”獲取的數據解開月球形成之謎呢?

登陸月背,我們能否解開月球形成之謎?

中國“玉兔二號”在月背

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