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就在昨天夜裡(北京時間27日3時52分59秒,美國東部時間26日14時52分59秒),隸屬於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成功著陸,這也代表著人類火星探測活動又揭開了新的篇章。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作為火星探測活動和收穫成果最多的國家,美國在火星探測上可謂是馬不停蹄,繼機遇號、好奇號等火星車之後,洞察號又將對火星展開新的更深入的探測活動,從美國1964年發射“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開始。50多年來,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幾乎沒有停止過,總計開展的47次火星探測研究了火星全球、地表、大氣和磁場的,這其中美國宇航局做出了大量的貢獻。

不過時至今日,人類對於火星內部結構仍知之甚少,因為以前對火星的探測主要集中於火星的地表、大氣和磁場等,這次著陸火星的“洞察號”將首次探測火星內部,有人形容洞察號火星探測活動相當於“用CT掃描對火星進行45億年來的第一次體檢”。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根據美國宇航局此前公佈的信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主要承擔兩大科學任務,即:

第一,通過探測火星內部火震活動的規模、頻率和地理分佈,以及隕石撞擊火星表面的頻率,來確定目前火星地質構造活動的級別;

第二,通過調查火星內部結構和活動過程,研究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針對這兩大任務,美國宇航局的科研人員制定了6個調查項目,分別是:

1.確定火星地核大小、組成和物理狀態;

2.確定火星地殼的厚度和結構;

3.確定火星地幔的組成和結構情況;

4.確定火星內部的熱態狀況;

5.測量火星內部火震活動的幅度、速率和地理分佈;

6.測量火星表面出現的的隕石撞擊率。

為了完成這些探測任務,“洞察”號搭載了3種主要探測工具:地震儀設備、地熱流值探測儀和“自轉和內部結構試驗”探測設備,此外還裝備了2臺相機,可對火星氣壓、溫度和風速等進行測量,用於對地震儀數據的噪音修正工作,當然,這些數據也將是火星天氣研究方面有用的材料。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洞察號”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布魯斯·班尼特曾向《自然》雜誌表示, “35年來,一直有‘鼓聲’從(火星)地下傳來,我們需要研究火星的內部。”這說明以前的火星探測器已經偵測到來自火星內部的異常聲音,這種聲音如同敲鼓聲,美國科學家們認為其可能來自於火星地震,所以在洞察號上安裝了地震儀,這一期由法國提供,主要探測火星內部的地震波,並從中判斷火星地震是源於內部熔岩活動、板塊構造,還是小行星撞擊火星引起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地震波的傳播反射信號判斷火星內部結構和成分的數據,分析火星是否像地球一樣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並且瞭解每一程的厚薄程度,以及各個分界線在哪裡等,因此洞察號的探測不僅將探索火星“地下鼓聲”的來源,也將告訴我們火星的具體構造。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洞察號上安裝的熱流探測儀則主要是測量火星表層一定深度的溫度和梯度,它是德國製造並提供的,其通過獨特的打井式結構設計在數月時間內不斷往下挖,最終深入到火星地表以下5米左右,將探測的熱量值和地震波的數據相結合,就能推測火星內部熱量的釋放情況以及火星一定深度的物質分佈、內部構造,以及火星內部的熱演化歷史等。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而“自轉和內部結構試驗”探測設備將利用探測器的通訊系統精確測量火星的自轉並探查火星的內部結構和組成成分,它是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提供的。

很顯然,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將幫助我們瞭解火星內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狀態、地質構造,以及火星內部溫度、地震活動等情況,也不排除其結合以前探測的測量數據揭開火星磁場消失之謎的可能。其最終目的是想嘗試回答一個科學界最基本的問題,即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小資料: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長約5.5米,尺寸上與一臺小轎車相當,質量為350千克,此外,還有兩塊能像紙扇一樣展開的圓形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源。它使用了鳳凰號探測器的平臺,因此從外形上看“洞察號”和鳳凰號探測器非常相似,只是根據任務的不同進行了局部調整。它的任務全稱是“通過地震調查、測地學及熱傳導實施內部探測”,是首個研究火星內部的探測任務,也是美國火星無人探測項目的重要部分,設計任務時間為兩年。其於2018年5月5日發射成功,升空後飛行了4.85億千米,歷時6個多月的飛行,於2018年11月26日抵達火星軌道並降落成功。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體檢”,或揭開火星“地下鼓聲”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