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黑騎士”:德國“山貓”裝甲偵察車(2)

再來看SPz11-2裝甲偵察車,說到該車,可能大多數讀者並不熟悉,從外觀上看,該車和德國後來的“鼬鼠”空降戰車有幾分相似,都屬於低矮短小型——該車實質上是法國TT6裝甲車的改進(增加了一對託帶輪和一對負重輪),而TT6裝甲車在法國被視為“雞肋”——車體太小隻能裝半個步兵班,承載能力不足導致變型困難;由其改進而來的SPz11-2在德國同樣不受待見——儘管其機動性能尚可,轉彎半徑小,速度快,但仍然不具備潛渡能力,只能涉渡1米左右的小溪。有德國軍迷如此評論:“馬能過去的地方,它都過不去”;經過對TT6的改造,該車的火力(安裝20毫米機關炮)和機動性(300千米的最大行程)能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但防護能力維持不變——8~15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在蘇軍BRDM-2偵察車的14.5毫米重機槍掃射下必然會千瘡百孔,儘管防守方往往可以憑藉隱蔽自己先敵開火,並取得一定的戰損比,但面對華約集團成千上萬輛裝甲車的洶湧攻勢,區區數百輛SPz11-2如果沒有一定的防護能力,會很快傷亡殆盡;同時,當時懸掛在歐洲的達摩斯克利劍——戰術核彈大量裝備,而SPz11-2居然沒有必要的三防裝置,這更加引起了德國國防軍的不滿。最後SPz11-2還存在一個“非戰之罪”的致命缺點——價格高昂(20萬西德馬克),與當時最 新型的M48A2坦克相當,這也令戰後百廢待興的西德難以承受。


冷戰“黑騎士”:德國“山貓”裝甲偵察車(2)


隨著二戰後國力的不斷增強, 聯邦德國國防軍對美軍提供的武器裝備越來“食之無味”。遂於1964年確定了本國70年代軍用車輛的要求,其中包括8×8的水陸兩用偵察車。1965年成立了聯合開發局從事70年代軍用車輛的研製工作。戴姆勒-奔馳公司未參加聯合開發局,但已先行開始了同樣車輛的研製工作。聯合開發局和戴姆勒奔馳公司各研製了9輛8×8水陸兩用偵察車,並分別於1968年4月和12月交付特里爾實驗基地進行試驗。經過兩年的全面試驗,於1971年聯邦德國國防部決定採用奔馳公司的產品,並與蒂森-亨舍爾公司簽訂了生產408輛、價值3億馬克的合同。第一批產品於1975年5月完成,1975年9月交付聯邦德國陸軍,1978年初停產。然後這個看似簡單的研究與生產過程,其實道路曲折。例如:僅聯合開發局內部,就與國外廠商合作,一口氣推出了4款裝甲偵察車,其中以英國裝甲 車輛研究發展研究院的輪式方案和阿爾維斯公司的履帶方案最為搶眼,第一種方案採用4×4結構,配備一門“拉登”30毫米機關炮和7.62毫米並列機槍——該車的外觀頗像本刊之前介紹過的“白鼬”裝甲車,30毫米機關炮後來也被挪用到多款車型上,比如“蠍”式坦克改進的裝甲偵察車。第二種則直接發展為“蠍”式坦克,當時該車採用的是L23型76毫米坦克炮,足以對付蘇聯的T-55坦克——這一點上對德國國防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但這兩款戰車方案,都仍然存在德國國防軍最為詬病的毛病——渡河時需要佈設充氣圍帳,儘管收放速度很快,但還是導致了這兩種方案被遵循“兵貴神速”的德國國防軍拋棄。後兩種方案,分別是法國潘哈德公司的潘哈德245型裝甲偵察車——裝備20毫米機關炮,外觀很像南非的“大羚羊”裝甲偵察車;奧托·梅萊拉6616型裝甲偵察車雖然是一款真正的兩棲裝甲車,能夠 無需圍帳和浮箱就渡河,並且有專用的排水泵防止車體灌水沉沒,但該車由於是靠車輪划水推進,因而速度太慢,且儲備浮力太低,水流稍大,流速稍快,該車就難以應付了。因此上述4種車型,最終都沒有被選中。


冷戰“黑騎士”:德國“山貓”裝甲偵察車(2)


相比之下,並未進入研究開發核心的戴姆勒-奔馳的本土方案 更為因地制宜,它在設計時,首先就定義為一款兩棲裝甲偵察車,因此全車具有水密性,而大體積和整體水密,保證了該車水上的行駛性能(浮力儲備較高);該方案為了提高水上機動性能,專門設計了水上動力傳動與螺旋槳推進系統——陸地上行駛,該系統不工作,下 後,發動機的動力將直接傳導過來,大大提高了水上行駛速度;專門設計的水上行駛系統,不但能夠 前進還能夠倒車和轉向。其次,該車的防護性能良好,正面能夠抵 當時主流的20毫米機炮射擊,側面也能夠應付12.7毫米重機槍射擊,更為重要的是,由於該車整體密封性良好,安裝和使用三防裝置自然輕而易舉。最後,該車機動能行好,行程大,通過性能極佳,尤其是轉彎半徑小,能夠前後雙向駕駛,使之非常適合機動偵察任務。 基於上述,該方案最終異軍突起,被西德國防軍選中,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