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想造反,怕百姓反對,和尚用兩句話消除其顧慮,最後江山易主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皇帝的傳承是有著嚴格的繼承規則的。不過,在個別情況下,也不排除皇室其他成員,通過某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皇位。其中較為著名的,就是唐朝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和明朝朱棣的“靖難之役”。不過讓人稍感欣慰的是,這二人最後都開闢了一個朝代的盛世。

不過,這二人之間還有著些許的不同。李世民並沒有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他完全靠的是計謀、果斷、狠心,成功的概率相對來說稍微多一點。而朱棣則不同,他是直接發動了軍事武裝起義,相比較李世民來說,他失敗的幾率,可能要更大一些了。事實上,在起兵之前,朱棣也曾猶豫過一段時間,擔心自己這樣做會失敗,可這時候,一個和尚站了出來,堅定支持朱棣發動政變,他就是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廣孝。

皇子想造反,怕百姓反對,和尚用兩句話消除其顧慮,最後江山易主

姚廣孝是醫學世家出身,可姚廣孝似乎對行醫並不感興趣,十四歲那年,姚廣孝便剃度出家。洪武八年,朱元璋為召集天下禮學之士,下令讓精通儒書的僧人全部到禮部進行應試,可這次她並沒有得到重用。數年後,姚廣孝才經他人推薦,到了天界寺獲得了一僧職。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要挑選隨侍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就這樣,姚廣孝被挑選入宮,並結識了燕王朱棣,兩人相談甚歡。在此之後,姚廣孝跟隨朱棣去往北平,常常在燕王府中,和朱棣密談。

皇子想造反,怕百姓反對,和尚用兩句話消除其顧慮,最後江山易主

朱元璋駕崩之後,朱允炆繼位,這讓其他皇子都心存不滿。更嚴重的,朱允炆上臺後還不到滿月,就提出來了“削藩”政策。說白了,就是要奪取自己皇叔們的權利,一時間,引得天下朝臣議論紛紛。事實上,朱允炆提出的“削藩”想法是好的,但有些過於急功近利,也沒有考慮到後果的嚴重性。

就這樣,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忍受這樣的屈辱,全家自焚而亡。如此一來,剛剛穩定下來的大明王朝,又再次暗流湧動。

皇子想造反,怕百姓反對,和尚用兩句話消除其顧慮,最後江山易主

此時朱棣十分擔心,再這樣下去,不僅自己燕王的職位不保,恐怕性命也將受到威脅,可如果一旦起兵反叛,自己又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成功,就這樣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此時,姚廣孝秘密找到朱棣,對朱棣說了這樣一句話:“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可朱棣又問:“如果百信都支持朝廷,那該怎麼辦?”姚廣孝回答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意思很明白,朱棣起義,是替天行道,管他民心幹什麼呢?就這樣,在姚廣孝的策劃下,朱棣接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發動了政變。

皇子想造反,怕百姓反對,和尚用兩句話消除其顧慮,最後江山易主

事實上,在“靖難之役”當中,姚廣孝沒少為朱棣出謀劃策。剛開始,他協助朱棣在暗中拉攏軍官,招募士兵。並親自監督,在燕王府後苑訓練大量兵馬,修建了地穴,打造軍器,為了掩人耳目,還通過飼養的鵝鴨的辦法,來掩蓋燕王府發出的聲音。在靖難第三年,姚廣孝向朱棣提建議,讓他輕騎挺進,直取南京。這一招,讓朱棣順利掌控了大權,從而登基稱帝。

皇子想造反,怕百姓反對,和尚用兩句話消除其顧慮,最後江山易主

而事實上,朱棣起兵前擔心的百姓心向朝廷之事,也沒有出現。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誰當皇帝,似乎對他們的影響並不算大,只要讓他們吃飽穿暖,那就算是一個好皇帝了。因此,整個靖難之役當中,老百姓都表現得特別安穩,大家都認為,這是皇家內部的事情,和自己不相干。

皇子想造反,怕百姓反對,和尚用兩句話消除其顧慮,最後江山易主

其實,如果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姚廣孝的那句“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得出來的。他肯定早就料到,百姓當中,不會出現動亂,才力勸朱棣發動政變。至於說整個“靖難之役”誰對誰錯,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了。可要說到“靖難之役”的始作俑者,其實算不到朱棣和朱允炆身上,這一切,其實都是朱元璋本人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