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材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什麼導致親子關係斷裂?

北大高材生髮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被網上一篇

《北大高材生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罪行”》的新聞給刷屏了,這位高材生寫給父母的這封信洋洋灑灑,羅列了自己自幼遭受來自父母的控制,措辭激烈。

寫信人名叫王猛,就讀於北京大學,後又留美攻讀碩士,成績一直優異的他還曾是高考理科狀元。

但是,正是這樣一個高材生,卻與父母決裂6年,近12年沒有回家與父母過過一次春節。

王猛本人是個靦腆、文氣的男生,非常有主見,但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在採訪中,他直言自己這種性格的養成,正是受父母影響。比起口頭表述,他更擅長書面表達。

寫這封信的目的,王猛也直言不諱,是希望那些即將為人父母的朋友和同學可以參考。

如今,這封信已被他發給了二三十個同學和朋友。

王猛希望自己的“悲劇”不要再次發生,但是,他沒想到自己的這封信,會引發輿論熱潮。

北大高材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什麼導致親子關係斷裂?

王猛的父母始終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坦言“為什麼兒子老揪著過去不放”。

這些在父母眼裡早已“過去”的事,在王猛看來,都是樁樁難以饒恕的“罪行”,是他不能釋懷的疼痛,並直接導致了他與父母的決裂。

王猛把這些事都寫在了這封萬餘字的信中,可以看出,父母不以為意的,恰恰是王猛受傷最深的地方。

父母愛控制,導致社交受限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王猛在信中這樣寫道。

王猛有一對愛控制的父母,他自幼社交受限,都是因為父母喜歡“監視”自己的一切,也不允許他參與學習之外的活動。

小學時,王猛所有的選擇都被父母控制,甚至連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是父母說了算。

有一次,學校組織活動,規定大家都要穿短褲,可王猛的父母卻反對他穿短褲,只許他穿長褲,這令他感覺與別人格格不入。

高中時,王猛要求到外地上學,遭到父母拒絕;後來,他考上北京大學,以為從此可以遠離父母的視線,可父母還是託了北京的親戚照看他。

他對此感到厭惡,認為父母不是想讓別人“照顧”自己,而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掌控,甚至因此自卑內向,影響了他在大學裡的正常社交。

父母愛潑他冷水,缺少情感關懷

在王猛印象裡,小時候每次在外受了委屈向父母求助,幾乎都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關心,這導致了他與父母情感的疏離。

王猛小時因不會剝雞蛋,在學校遭到同學的取笑。後來,這事傳到了父母耳中,父母沒有考慮他的感受,轉身就告訴了許多親戚,導致自己又一次遭到親戚們的取笑。

上高中時,王猛向父母反映自己身邊環境不利於學習,提出想調換位置,卻遭到父親質問:“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

高二時,王猛再次向父母反映自己在學校的處境,並提出想與學校談談,父親依然沒有支持他,反而冷冰冰地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王猛覺得父母不僅喜歡包辦一切,還非常喜歡潑他冷水,從沒有站在他的立場思考問題。

父母的冷漠,讓他想決裂

王猛坦言,因為自己小時候不會剝雞蛋這件事,而備受親戚長輩持續多年的嘲諷,每次過年,大家總喜歡拿他說笑。

一次,他在做手工,親戚又藉機嘲笑他,父母也沒幫他說話,這令他感到失望:“這次,父母依然沒保護我,也沒對親戚說不”。

多年的不理解和不尊重,讓王猛對父母徹底失去信任。

2012年前後,王猛拉黑了與父母的聯繫方式,隨之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不回覆任何信息,與這個家說了拜拜。

最近10年,王猛只回過一次家,也只是因為需要戶口本辦身份證,他在家停留不到10分鐘就走了。

因為家庭創傷,選擇從事心理研究

畢業後,不擅交際的王猛在工作上屢屢受挫,他的動手能力不強,工作總是跟不上,加之自卑的性格,很快發現自己無法勝任這份工作。

後來,他又相繼找了幾份工作,都不順利。

王猛認識到自己性格的“弱點”,並且很明確地認定,這跟自己從小生活的家庭氛圍有關,與父母對他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他申請赴美留學,並報了心理學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學能幫他搞清楚原因,幫他與過去抗爭。

研究生畢業回國後,他在北京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學相關的研究項目。至此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具體在做什麼工作,只知道他在北京。

家人和解無果

2017年,王猛的父親曾向兒子發郵件,聊了一些他感興趣的話題,希望獲得和解,可惜遭到王猛拒絕。

多年來,王猛從不回家過年,老兩口也逐漸習慣了,每次短信他都幾乎不回,就算回覆,也僅是簡短一句:“不回,忙!”

每次親戚問起,王猛母親只好謊稱兒子在美國忙,回不來。

老兩口說,現在化解矛盾的主動權主要在兒子那邊,只要兒子願意回家,他們永遠都歡迎。

但是,王猛卻對父母失去了信任,他覺得鬧到今天斷絕關係的地步,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我們都聽過,有一句話叫作: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大致意思就是,你認為好的東西,對於別人來說,卻可能是毒死人的砒霜。

父母與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斷對立的關係,正是父母把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東西、行為,施加在孩子身上,卻不問孩子要不要,也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一直被忽略,是中國式家庭的通病。

分析王猛的家庭,不難發現,這和許多中國傳統家庭非常相似。父母均接受傳統教育,非常認可“大家長”式的教育。

在王猛看來,包辦一切的父母無疑是吐著信子的“毒蛇”,讓他害怕,讓他感到不寒而慄。

而王猛的父母全然不這麼認為,他們把對兒子的控制,當成對兒子的負責和關愛。如果不是太過在乎,父母怎麼會時刻都想了解孩子的舉動。

“大家長”式的教育,通常都是以父母為主導,孩子則次之。

電影《萬箭穿心》裡,強勢而霸道的母親李寶莉在丈夫出軌,繼而自殺後,獨自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靠挑扁擔撫養兒子長大。

由於強勢的性格,他的兒子自幼都在母親的壓制中長大。父親自殺後,兒子又把全部的怨恨推到了母親身上,因而對母親產生了深深的怨念。

北大高材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什麼導致親子關係斷裂?

李寶莉一生艱辛坎坷,上半輩子她折騰在家庭瑣事裡,對丈夫動則挖苦謾罵,是典型的嘴毒心苦的中國式怨婦。

下半輩子,她為了養育孩子和,在武漢街頭做扁擔婆,靠出賣苦力營生,從沒有為自己好好活過。

正是這樣一位母親,在嚐盡命運無常和生活艱辛之後,得到一個令人唏噓的下場。

在兒子考上大學後,就與李寶莉決裂了,等房子一過戶到兒子下面,李寶莉就被掃地出門了。她的內心正如“萬箭穿心”般痛苦。

北大高材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什麼導致親子關係斷裂?

李寶莉個性強勢,動則說幾句難聽的話,在孩子年幼時期,她的關心卻給孩子造成了傷害。

親眼目睹丈夫與情婦在賓館偷情,李寶莉就給警察打電話,說丈夫嫖娼,因此毀了丈夫的名譽,害他丟了工作,想不開跳了河。

李寶莉身上有典型的中國農村婦女特質,一方面質樸、勤勞、善良,另一方面,她又刀子嘴豆腐心,強勢而霸道。

丈夫死後,她與兒子的隔閡越來越深。好不容易將孩子撫養成才,兒子卻要和她決裂。

北大高材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什麼導致親子關係斷裂?

父母或許想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卻從來很少問孩子:你到底要不要?

多數家庭都擁有控制型的父母。

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一直都是父母在家庭中佔據主導地位,父母包辦孩子婚姻大事以及大小事務,而古來提倡的孝道,也一直認可孩子聽從父母一手安排。

分析王猛與家人的悲劇,不難發現,控制型父母真是無所不在。

從小到大,連孩子穿什麼衣服褲子都要插手決定;上學想調換位置,不被允許;考上大學去了外地,還要派親戚幫忙“照看”,這令王猛感到不自在,覺得是父母時刻在控制和監視自己。

父母對孩子一味溺愛,甚至到了控制孩子的地步,這隻會適得其反。

須知,愛是一種放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