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借錢的總是你?”

永遠不要借錢給別人!”這是個金科玉律,似乎每個人都知道此句,但為何在生活在,我們還是會控制不住借錢給別人呢?

因為,在你的意識評估裡,有些東西,超過了“錢”。

我們要相信人的基本理性——只要不是被下了迷藥,被抓住手刷卡轉賬,你付給別人一筆錢——一定不會是無緣無故的。

我們走進星巴克,買一杯咖啡。

為此支付36元。只是為了買咖啡因嗎?顯然不是。

是因為我們默認了星巴克是時尚或便捷的都市生活方式之一,也是社交平臺必需品。

“为什么被借钱的总是你?”

有一次我在紐約街頭,其實那陣子我手頭很緊——至少心理上很緊。

可是每次出門,經過某個有咖啡的店裡,我都會進去買一杯,3.99。暖暖的,甜甜的,有一點兒苦苦的,握在手裡,彷彿一天的精力和勇氣都開啟了。

後來我意識到,比起生理需求——糖、奶、咖啡因,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一種心理的支撐,心理上帶來的舒適感。

借錢也是如此。

失去金錢讓你很痛苦。

一般來說,借錢給人是一個風險很大的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概率收不回來。

然而是什麼讓你承受著損失一筆金錢(而且可能是你損失不起的金錢)的風險,卻無法說出嘴邊的那個“NO”呢

兩個原因:

1、你輕視了金錢

2、你重視關係——哪怕是並沒有什麼卵用的關係。你有一個小小的自我,藏在角落裡,小聲地告訴你,你得把錢給出去,你的社交關係才能平安。你的“良心”才能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理性層面上無論誰告訴你,這個關係毫無意義,但你控制不住對它的依賴。

就像理性層面上,我完全清楚紐約早晨的那杯咖啡又難喝又增肥(放了太多的植物脂末,那都是反式脂肪),但我就是無法在灰色的天空下拒絕它。

如果你對金錢的看法是負面的,如果你對關係的渴求是幾何級數的。你拒絕借錢給別人的可能性就是低於0的。

如果再加上一個特殊的關係底色,你拒絕借錢的可能就是很大的負數。變成了那種“永遠不會對借錢說不”的老好人。

我之所以能給你們寫的這麼清楚,因為我就曾經是一個對金錢看法非常負面的人。而我曾經又是一個對關係非常重視的人——能夠和大家分享這樣的感知,實在是曾經“自己就是一個被借錢不還的重災區的災民”。

對金錢的看法 x 對關係的渴求 x 以及你身處的環境底色 = 你拒絕借錢給別人的可能性。

(M)x(R)x(G)= W

而前面的三個單詞:金錢(money)、關係(relationship)、環境底色(grounding),加起來都只有一個詞,自我。

W是縮寫的wealth(財富)。

“为什么被借钱的总是你?”

我再說一個自己的故事你們就明白了。

2015年前後,因為金錢觀的錯誤,我付出良多,卻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創傷。

當時我創辦了一家幫助受虐兒童的公益機構。

在去註冊時,我想都沒想過:我的合夥人既然掛名了,就也應該出錢。

這個念頭我動都沒動過——因為在當時,我內心深處就是認為,跟別人要錢是很羞恥、很孱弱、很……不要臉的事。【真的就有這麼嚴重。】

所以,註冊時10萬元資金,我出了98000。另外兩個合夥人一人只出1000元

而其他的一些理事,有的人出錢了,有的人沒出錢。

因為我對金錢完全不重視,絲毫沒覺得這個有啥區別。

後來我一直在做救助,那種至誠熾熱,使得機構從最初的無力付人力物力工資,到了小具規模,一年籌款了600多萬(其中我捐贈了40多萬)。

忽然間,沒有為機構出錢(或付出很少幾百塊千把塊)的幾個參與者,要求我把機構交給他們。

有意思的是,所有的為機構出錢了的,都站在我這邊,要求我不能交出機構

我人生第一次發現,金錢是一道殘忍的過濾網。過濾出最真實的人性。

金錢即責任。

回溯起來,我才發現,其實,在過去的若干次遭遇金錢問題時,早已經考量完了這群人的各自的人品。只是我自己瞎,從來沒正視過。

越是當時遇到事主動出錢的人,此刻越理智越珍惜。越是希望能公平公正。

越是當時分文不出的人,越是砸鍋砸臺,毫不顧惜,別說情面、別說關係、別說孩子們流離失所,都不在乎。只要達到目的。

我笑著和朋友們說:“這特麼挺象一個家庭離婚的。一方想護著孩子,想要公平,另一方則是趕盡殺絕,只要有一丁點兒空隙機會,不留任何餘地。”

我的金錢觀錯了

所以我活該

我一開始就該明白,不願意給孩子們出錢、不願意自己拿錢墊付房祖、人員工資的,躲藏在我一個女人背後,看我衝鋒陷陣的,就不該無條件信任。

錢,是一道X光,是人是鬼,是白骨妖精還是血肉活人,照得清清楚楚。

既然我錯了,我要承擔後果。

所以後來武志紅以及李雪都給我分析了一個我的心理真相:陳嵐,你不愛自己。真的。

另一個朋友——中國最著名的風投機構之一阿米巴天奇的創始人則說的更徹底:“你配得上人間最真的愛,我們每一個人都愛你,你為何依然要覺得自己深深地不配?”

我此刻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我從刀劍上走過,帶著血的覺知。

我經歷,又遇到了一群高手的灌頂,加上自己的智慧,得到的覺知。

所有不能正確對待金錢的人——無論是蔑視還是膜拜——都是內心自我孱弱——覺得自己不配得到的人

如果在成長中,你周圍的人在金錢問題上很虛偽,充滿了恥感,你就會陷入這樣的負面。

尤其是女孩子。當然男孩子也一樣。

“为什么被借钱的总是你?”

慷慨、重義輕利幾乎是男孩子成年前被教育的重要的道德觀,但實際上,它都是道德二元化的結果。

柏楊和魯迅都說過,中國人的道德是兩張皮。表面上都講仁義道德,私下裡卻貪婪自私。

內心裡自我被剝奪得越厲害,越是跟錢有仇。

哪怕他能力很強,遇到了機會,能掙很多錢,也會被一擁而上的吸血鬼迅速地吸乾。

這個彷彿是一種詛咒,如果你內心裡不能夠剝離對金錢的恥感、蔑視,真正意義上的平視它,尊重它——既不是“我很清高我看不起錢”——也不是“我唯錢是命”(其實這兩種是同一個人的兩面),你會在各種形式上損失你的錢。包括——無法拒絕借錢給別人。

女孩更加如此。

女孩被剝奪財產已經幾千年之久,從禮記(西周)開始,就已經以成文的形式規定了女性不應該擁有任何私產私蓄。

所以,一個女人從出生開始就會處於強大的集體無意識的洗腦中,洗出一個特別敗壞的金錢觀:我不該擁有錢。我擁有錢是不對的

一個妹子在我星球上傾訴,明明她很清楚,結婚前父母給的陪嫁,男方家庭給的聘禮,一開始都是她自己拿著的,還有她自己的婚前積蓄,明明一開始都在她手裡的,她心裡很清楚這些應該是自己的婚前私有財產,結婚後二三年,就全被丈夫要走了。現在下落不明。尤其讓她惱火的是,她非常非常清楚這些應該是自己的錢,卻沒有控制住,沒抵抗住每次他的軟磨硬施,被他把錢輕巧地套走。

不止是她。我可以說,包括以前的我在內,金錢觀都是一場雪崩般的災難。

我們認為自己不該獨自擁有――而且也一定管理不好金錢――不分享給別人就會帶來關係的失喪,或帶來傷害。

而出於那種“被傷害”的恐懼,我們不得不借出金錢,來減輕“被否定、被離棄”的“痛苦的可能性”。

如果你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你就永遠是個窮人。

你會永遠被借錢,被虧錢,被吞噬,失去你積累財富的機會。

“为什么被借钱的总是你?”

那我們如何拒絕借錢給別人

很簡單:內視,內省。重視自己內在的需求

記住——是真正的有益於你自己人生的需求。

那段時間我亂七八糟捐了很多錢。多到差不多可以買大半輛特斯拉。

那是需求嗎?是。

我內心渴求付出並得到一個生命的獲救。那種安慰是莫大的。

但我有沒有更重要的需求?

有。但一開始我不知道。

轉而內視,就看到孩子,看到自己。

這個啟迪是從我女兒那來的。

有一次我女兒和我談起我的救助,她很憤怒。

她說,我在報紙上看到你去搶救別的小孩,我氣瘋了。

蛤?我愕然看著她。(我以為她會覺得媽媽很英雄)

女兒說:我真的氣瘋了。媽媽,我還是一個小孩,你想沒想過,你為了別的小孩,萬一你死了,或者你進了監獄,或者……她說不下去了:“你有沒有想過我?”

我震驚地站起來。

我從未從這個角度看過問題。

忽然,一切都清醒了,清晰了。

在這個世界上,關係是有序列的。

圍繞著我,我的第一序列的關係,是以我為核心——我的孩子。

其次,是我的父母和伴侶。

再其次,是我的工作和理想。

再其次,是我的朋友們。

這是生命的序列,不可違反——違反即是觸碰天條——【會被大地驅逐,終身漂流,充滿了無數的渴望,渴望如暴風雨撕裂他,他用一切去追求它,卻永遠都在飢渴裡。】

榮格:“渴求自己吧,這就是道路。只有撇開對外物的追求,才能達到靈魂的所在。若你找不到靈魂,你將陷入空虛的恐懼,而這恐懼將揮舞長鞭,驅使你絕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你將受無盡的渴求愚弄。”

而每一個捐錢――借錢――或很難在關係裡說不的人,都是因為,他們生命的序列錯了。

金錢和你的精力時間等等,如果是一潭水,它依次灌溉的循序:你自己――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伴侶――你的工作、理想、愛好、信仰――你周邊的關係

次序對了,你會建立去孰輕孰重的反射。

如果有人向你借錢,(向你挪用你的精力和資源,也等同於借錢)你就得想想,我自己真的“不缺錢嗎?”

我真的已經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家人的需求了嗎?

我真的已經完成了家庭的8步開支嗎?(見我的另一篇文章《如何經營管理好小家庭的財務》)

這倆問題問完,保管你不想借錢出去。保管你輕鬆說出“不”。

因為這倆問題,幫你鏈接了大地——你最真實的生命關係。

在這些關係面前,你會發現什麼同學啦、同事啦、熟人啦、鄰居啦、老鄉啦、親戚啦,都是扯。

沒有矚目在自己的滿足上,你依賴於什麼關係,什麼關係就會汲取你的金錢、精力和資源,你就是一個移動的血包。供人吸食而已。

不信你看看那些被負債的妻子,那些為了丈夫/男友去貪汙挪用公款的女人——我不信她們心裡沒有基本的理性。只是,她對關係的渴求,失控了,壓倒了理智。

如果不解決關係的序列,不矚目於自己的真實的需求——就等於在自己身上割開了很多個口子,誰都能過來吸一口。

——我遇到了很多個這樣的例子,她們在生活中,被渣男/渣友一下子騙取幾萬幾十萬,但輪到她自己,連花266――以前是166,來尋求一下“真相的解析”,為她自己多瞭解一些常識,她都不願意,或充滿了警惕。

“为什么被借钱的总是你?”

那麼怎麼拒絕呢?

分析做完後,我給幾個實際操作。

從一開始,別人問你:“在不?”(通常這是投石問路)

這樣的具有控制色彩的話,就不要接茬。要不不回覆,要麼直接留言:“在工作,有事請留言。”——通常這樣的對話模式,就會隱形嚇退一半以上的借錢者。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比較精明、冷血的樣子,又會過濾掉25%的借錢者。

如果實在過濾不掉了。

對方強行開始和你“借錢對話”。

“我最近遇到某事某事……”,巴拉巴拉巴拉,對方開始敘述。

你這個時候就要不動聲色地把防線建起來:“哎呀,真的啊,流年不利,大家都不是很順,前天我爸爸/媽媽/姑姑/大叔/做了某個生意,或遇到了麻煩,剛剛跟我借了錢。”

對方一般這個時候就沒法接了。

如果對方仍然堅持。

你回覆:“真不好意思,我的錢都被我XX借去了,或我家的錢都是誰誰在管,那誰你知道的,一分錢也拿不到。”

不要擔心因為沒有借錢給別人會失去一個朋友

如果因為沒借錢就做不成朋友的朋友,還不如不做朋友比較好。

如果你心理上有動搖,那就回到之前的“真實的需求”,心裡默唸幾遍:我自己想要的某個車,攢出輪胎了嗎?股市跌了,也許明年可以抄底了,我有儲備金嗎?我想去進修,有錢嗎?老婆的需求滿足了嗎?孩子的專業課你付得了錢嗎?孩子想去迪斯尼很久了,我滿足她了嗎?老婆孩子要出去旅遊,你攢夠了錢嗎?孩子的教育成長基金你存了嗎?老婆想要很久的那個包包你買了嗎?

通常這幾個問題問完,你會醍醐灌頂。

有幾個原則:

1、不要給任何人擔保信用卡。

2、不要給任何人做資產的抵押。

3、不要用自己的名義給任何人借網貸。

4、聖經說:“不可為他人做中保”。是幾千年的智慧。——夫妻也不行,親爹也不行。親媽也不行。

如果對方聲稱是意外呢?

成年人應該有自己預防風險的洞見和智慧。

如果你沒有,活該。

所以,“我拒絕借錢。”——把這句話在心裡重複一百次

當然,在特殊的情況下,有些人,你可以借錢。下一篇會寫。

嵐最近正在她的知識星球分享她的金錢觀,精華內容包括:

《你可以借錢給誰?》

《如果你是巴菲特的女同學》

《如何管理好小家庭的財務》

……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加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