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引出1.4万亿的雷

一不小心,引出1.4万亿的雷

今天的标题涉及一个比较晦涩的名词:商誉,简单说就是一家公司估值和资产之前的溢价。

比如你要收购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资产总共是1亿,你花5亿买,多出来的4亿就是商誉,属于无形价值,是价值就会面对一个问题:减值。

这就像明星身价,之前有上市公司花10亿买范冰冰工作室,工作室的桌椅板凳肯定不值这么多钱,里边绝大大大大大大大大部分可以理解成明星的商誉,去年范冰冰出事儿之后,商誉肯定要减值。

现在A股所有上市公司加起来的商誉高达1.4万亿,很多都面临减值风险,现行的政策是减值多少直接在财报里边扣,这会对上市公司的当年业绩产生巨大冲击,辛辛苦苦干一年赚1亿,商誉减值10亿,从赚钱秒变亏成狗,属于真正的天外飞雷。

财政部准备把商誉从减值变成摊销,也就是从一次性扣除变成未来多年分期扣除,这就避免了公司因为商誉减值忽然业绩变脸的情况,如果新的会计准则实行,这1.4万亿的雷会极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坚瑞沃能就是个典型案例,前两年不知道怎么想的非要涉足新能源,2016年以52亿收购锂电池企业沃特玛100%股权,产生46亿的巨额商誉。

结果2017年沃特玛业绩不达预期,这46亿商誉要全额减值,导致坚瑞沃能当年业绩暴亏37亿,股价从12块多一路跌到1块多,只剩下零头了。

一不小心,引出1.4万亿的雷

其实,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收购,会计准则怎么改都救不了它,隔行如隔山,本来消防设备做得好好的,非要收购什么沃特玛,真是沃特玛。

商誉减值变摊销需要从两个角度看,就短期而言,对商誉过高的公司肯定是利好,防止它们出现业绩地雷,但如果从长期看没什么影响,反正都会对冲利润,区别无非是一刀砍死还是凌迟处死。

新的会计准则还会带来一个附加效果:降低公司收购过程中的非理性溢价。

举个例子,A公司收购B公司,B公司的资产只有1亿,双方谈的收购价格却是10亿,差的9亿就是商誉,而商誉这么高有几种可能性:

1、A公司很看好B公司的前景;

2、A公司让B公司忽悠了;

3、A公司向B公司的拥有者输送利益。

假如B公司的业绩不如预期,商誉就会大幅减值,A公司可以直接在财报上咔嚓一刀把这9亿砍掉,虽然今年的财报很难看,但明年就没事儿了,抖抖灰尘继续干。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就不行了,商誉会强行摊销,A公司年年都得挨一刀,就像苍蝇,咬不疼你,但是恶心你。

这时候A公司就需要认真考虑收购溢价的问题,如果影响自己未来很多年的业绩,不但企业经营有压力,而且会影响公司其他的收购。

以收购为主要扩张方式的上市公司有点压力,比如蓝色光标、二三四五、新华三、紫光软件、紫光数码等都属于此类。

总的来说,商誉减值变摊销确实是个好事儿,除了上边的情况之外,还涉及到很多财务方面的问题,我就不详细说了。

但是财政部表态了,现在只是征集意见期,两三年内都不会施行,所以现阶段商誉占比过高的企业还是要高度警惕,依然要注意减值风险,谨防业绩变脸。

我统计了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中商誉/总市值比例靠前的公司,基本都是脑瓜子顶着雷的主儿,在年报期能躲远点还是躲远点。

一不小心,引出1.4万亿的雷

很多人都是听说了财政部的消息才意识到这个风险,比如伦哥我就是,但是伦哥发现的雷肯定要第一时间和各位讲,有福同享,有雷,让别人去咣铛。

就酱!债见!

——————————————————

如果你喜欢我的观点,欢迎点击我的头像关注我!

第一时间收到我的复盘策略,未来还有更多粉丝专属干货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