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战国合纵最成功的一次!

公元前260年九月,长平惨败的噩耗被一群惊魂甫定、因饥饿和恐惧而奄奄一息的少年士兵带回到邯 郸,整个赵国瞬间沉浸在震惊与悲痛中,恸哭声充斥在全国每一座城邑,黑暗在一夜之间降临,太阳再也不会重新升起。

然后,另一个更可怕的消息随之传来:秦军来了。

长平战场的血腥尚未散尽,数十万赵军尸骨未寒,秦军已开始趁胜追击。他们一路由王龁率领,攻向武安(今武安西南)、皮牢(山西翼城东北);另一路由司马梗率领,攻向太原(今太原西南),然后很快占领了整个上党。下一步的目标再清晰不过:正是赵都邯郸。

所有人都惊恐地发现,赵国的末日就在眼前,他们已没有军队能保卫国土了。

赵王 君臣乱作一团,他们无力再与秦军正面抗衡,只得寄希望于外交手段,因此派出了纵横家苏代去贿赂秦相范睢,这或许是赵孝成王自上党之变以来唯一正确的决定。苏代成功地使范睢对白起产生了嫉妒,并劝阻秦昭王停止攻赵,理由是“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王听从了丞相建议,也许他对元气大伤的秦军能否拿下邯 郸同样心存疑虑,这也使他错过了一举灭赵的最佳机会,一如赵国错过了赢得长平之战的机会。

白起撤军,赵国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为了这弥足珍贵的短暂和平,赵孝成王不得不亲自朝见秦昭王。许多年前,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也直面过秦昭王,当时是乔装改扮为使节;父亲赵惠文王在渑池同样与秦王会过面,蔺相如的机智挽救了赵国尊严,如今赵孝成王的咸阳之旅却更像是臣服之举。

和谈的结果是,赵国割让六城,秦军罢兵。赵孝成王本打算履约,大臣虞卿的进言促使他改变了主意:秦国用尽全力去进攻自己不能得到的土地,疲惫而归;大王却把它无力夺取的土地拱手相让,这正是助秦国攻打自己。赵孝成王赞同了虞卿的意见,六座城池没有割让给秦国,而是转给了齐国,就像长平之战前,韩国把上党转给赵国一样。

邯郸之战——战国合纵最成功的一次!

这极大激怒了秦昭王。公元前259年九月,他重新派出大军向赵国进攻。这回领军的不再是白起,也许是被长平之战和杀降耗尽了全部心力,此时他一病 不 起。五大夫王陵接替了白起的职务,也准备完成他九个月前被中止的任务。

然而此时,这个任务的难度已变成了“不可能的”。

机会和运气一样飘渺不定。九个月前,整个赵国沉浸在长平之战带来的震惊和悲痛中,与之相伴的还有兵力的匮乏与粮食的短缺,面对秦军兵锋根本无力抗衡,灭赵可谓水到渠成;如今,赵国的伤口已开始愈合,未消的余痛反倒大大刺 激了敌忾之心。民众顾不得抹去泪水,他们耕田疾作,抚恤孤寡,修缮兵甲,加固城池,就像入秋后的蚂蚁一样终日劳碌,以期积蓄更多的实力,应对新一轮更严酷的战争风暴。

面对危在旦夕的局势,赵国朝廷也仿佛一架年久生锈却被重新启动的机器,尽管滞涩笨重,但终究开始运转起来。赵孝成王每日早朝晚退,平原君为首的外交大臣们卑辞重币向列国求救,四面嫁出公主,获得了五国情感上的支持。当秦军重新来袭时,赵国“其国内实,其外交成”,恢复了一定实力。

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五大夫王陵统领的秦军抵达邯 郸城下,名垂千古的邯 郸保卫战正式打响。攻守双方的噩梦也由此开始。

开战之初,没人相信赵国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就像长平之战前没人能预料到最后的惨痛结果一样。他们错了,赵人体现出了惊人的斗志,长平之战丧失亲人的悲痛,对秦军的仇恨,统统化为共赴国 难的决心。连赵孝成王都知道“折节以下其臣”,赵国朝廷君臣一心,上下同力,大有当年勾践被困会稽时的众志成城。

史料并未记载赵军主将是谁,《东周列国志》称还是廉颇,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断。这位赵国第一名将在长平之战被撤换后,一度尝到了世态炎凉,连原来的门客都纷纷散去,如今他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成为赵国最后的希望。此时廉颇的表现优于长平之战,当然,守城方的优势也是重要原因。《尉缭子•守权》称:“(守方)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这也是赵国能在兵力奇缺的形势下守住城池的重要原因。

每天的进攻千篇一律。秦军的投石机抛出无数飞石砸上城头,不是为了直接杀伤敌军,只是一种威慑与掩护,士兵们扛着攻城梯,冒着守军的密集箭雨,向伤痕累累的邯 郸城垣进发,运气好些的士兵能躲过滚木礌石,顺着梯子登上城垣,但迎接他们的往往一拥而上的守军,结局也无不是被砍成肉酱,或者跌下城垣、摔得粉身碎骨。

战斗从整个冬季一直打到第二年初春,秦军几次增兵,前后损失了五校(五万)人马,依然奈何不得邯 郸。此时的秦昭王逐渐感到骑虎难下,他再次敦促白起领军,也再次遭到了拒绝。武安君的理由是,“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深感颜面无光的秦昭王没有听从白起的意见,《战国策》记载了他的一句话:“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这位暮年的老王比年轻时加倍争强好胜,如今他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拿下赵国,不如说是赌一口气。他下令由王龁代替王陵为将,继续围攻邯 郸。

长平之战开始阶段的秦赵两军统帅再度碰头,同样是王龁进攻、廉颇防守,结果迥异。第二轮攻势持续了八 九个月,依旧是无休止的进攻,无休止的死亡,数以万计的年轻生命就这样被轻易浪费,除了惨重的伤亡,秦军一无所获。

邯郸的血也快要流干了,士兵们衣衫褴褛,宛如一群饥民,老鼠一样蜷缩在城牒背后,箭矢兵器都已用尽,人们用削尖的木头来代替,死者的骨骸被用作燃料,日常充饥的是酒糟和米糠,到了后来,饥饿的父母只能彼此交换孩子、杀死他们来食肉,长平之战的各种惨剧重新在城中上演。

即便如此,这座城市依旧没有陷落的迹象。平原君赵胜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也是他任相以来为数不多可圈可点的瞬间。直到城中断粮,这位丞相依旧保持着一贯的奢侈浮华,在这举国危难之际,他府上数以百计的姬妾侍女还是人人穿着丝绸绣衣,吃着精米肥肉。后来是在一位传舍吏之子李同的游说下,他才将家财散发给士兵们,将众多妻妾编入军营,负责起炊做饭、缝补衣衫。好在,这些举动毕竟鼓舞了赵人,再加上白起杀降的前车之鉴、对秦人刻骨铭心的仇恨,他们宁死也不会向秦军屈服。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公元前257年。围困和抵抗还在持续,赵人缺乏给养,秦人则缺乏斗志,双方都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甚至早已忘记了开战的理由,只是在以一种纯粹的本能支撑着自己不要倒下,谁也不知这场冗长的战争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除了白起。

早在发兵攻邯 郸之前,他就对战事做出了预测:秦军挑战,赵军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不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三年过去,他的论断已逐一应验,只差最后一句: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

很快,这一句也要应验了。

白起的预感没有错,围困与防守还在持续,但战争的天平正在悄然起变化。

秦国本不必担心赵国能等来援兵。长平之战那样的紧要关头,五国尚且一直骑墙观望,如今赵国即将灭亡,他们更没理由再投入兵力。可是如今的情况已和那时不同。

长平之战,赵王君臣并没有展现出必胜的意志,五国对它缺乏信心;如今秦军围困了三年仍没能拿下邯 郸,这却使诸侯们悄然心动:与其坐等秦国灭赵、实力继续膨 胀,不如助赵国解围,这样秦国被击败后,短时间内会无力东进,脱险的赵国同样无法构成威胁,数十年前的燕齐之战正是如此,这个双输的结局对弱国们是最有利的。

战国后期最波澜壮阔的合纵就此展开。平原君赵胜难得表现出了英雄气概,他带领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客,亲自出城向楚国求援,“毛遂自荐”的经典故事由此上演,门客毛遂以半胁迫半游说的方式促使楚考烈王下定决心,双方歃血为盟,楚军出动援赵了,领军的是战国四公子中的春申君黄歇。

魏国也开始有所动作。此前赵国曾多次向他们求救,这回魏安釐王分外慷慨地派出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在大将晋鄙的统领下北上。这使秦昭王有些措手不及,之前他似乎没料到会有援军前来,为此特意向魏国声明:秦国很快就会拿下赵国,各国如果有敢救赵的,秦国灭赵后下一个就要攻打它。为了证明这不完全是口头威胁,当年十月,秦将张唐率军攻克了邺城。魏安釐王因此又动摇起来,他指示晋鄙在邺地停住脚步继续观望,还派魏将新垣衍潜入邯 郸,想通过平原君劝说赵王尊秦为帝、换得罢兵。

邯郸之战——战国合纵最成功的一次!

信陵君

一位不期而至的齐国名士打消了魏国的幻想,也坚定了赵国的决心。他叫鲁仲连,十二岁时就将辩士田巴驳得哑口无言,被老师徐劫赞为千里驹。他冒着生命危险潜入邯 郸,面见平原君与新垣衍,表示自己宁可跳入东海去死,也不愿做“权使其士,虏使其民”的秦国的顺民,还对新垣衍打比方:九侯与纣王同为王,却被后者剁成肉酱;魏国如果一味顺从秦国称帝,只怕也会落得类似下场,最终说服了新垣衍。后来邯 郸解围,平原君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坚辞不受离去,只留下了“义不帝秦”“辞金蹈海”等典故。

赵国没有投降,秦国没有取得进展,魏国没有进兵,楚国同样没有,邯郸之战因此陷入了胶着。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使交战各方都不敢轻举妄动,互相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不过这一局面依旧对秦国有利,他们只要坐等邯 郸流尽最后一滴血,就可以宣告胜利,楚国和魏国的联军也会就此作鸟兽散,一如此前秦国多次粉碎合纵联军的攻势一样。

他们的如意算盘被另一位关键人物打碎了。战国四公子的最后一位,信陵君魏无忌,成为决定邯 郸之战胜负的关键,也是那一战当之无愧的英雄。他是平原君的内弟,曾多次劝说魏王发兵,被拒绝后甚至打算亲自率领门客去救赵。后来在门客侯嬴的建言下,他改变方式,请魏王的宠妃如姬盗来虎符,赶到援赵的魏军中,由门客朱亥椎杀晋鄙夺取军权,就此留下“窃符救赵”的经典故事。此后他将十万魏军精简至八万,遣散了一些父子兵和兄弟兵,从而极大鼓舞了士气。士兵们一扫多年来屡败于秦军的压力,抱着必胜的决心赶向邯 郸。这样久违的求胜欲 望,只有在名将吴起统领的魏武卒身上才能见到,那还是遥远的魏武侯时代,距今已有上百年。

诸侯的军队已经开拔,向邯郸而来。但这并不意味着邯郸的危险就已经化解,相反秦军仍然紧紧的围着邯郸,事情很简单,秦军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强大到他可以分兵而拒之,实际上,这件事情一直在进行着。可以这么想,秦军的决策层会头脑简单不提防诸侯国的救兵,真的就认为诸侯国不敢救援?事实上,秦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面对诸侯的合纵已经是家常便饭,所以只要是重大的军事策略,秦军就不得不考虑敌人的援军的问题。事实上,在邯郸的围攻战之中,始终有那么一只军队并没有投入到邯郸的战斗,只是零星的参加了一些对郑国的战役,随着战事的发展,这一只军队的人数在不断的得到扩充--这就是秦国用来防止诸侯过救援的后备部队!秦昭王五十年,这只由将军张唐率领的部队驻扎在汾城的旁边,而王龁在没有攻下邯郸的情况也移兵汾城旁,在这里,他们将和诸侯国的救兵进行一场阻击战。情况有点不同的是,他们的阻击战也是在攻城--汾城。

那么,到现在,可以给秦军的分布来个整体的把握了:秦军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一,肯定是攻打邯郸的部队,那是主力部队,关系到此次战争的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其二,是秦军阻击诸侯国援军的部队;其三,是保卫补给线的部队。后两只秦军都是实现此次战争的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这个地方,还得注意,攻打邯郸的部队和阻击援军的部队相隔并不是很远,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相互支援。

秦军这样的分布可以算得上是中规中矩,是按照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合理布局,但几线作战是却是最大的弊病,我在这里有一个设想:如果,邯郸攻打不下,是不是可以设想将赵军引诱出来!具体可以这样来考虑,当诸侯国救援军将要到达之时,撤去对邯郸的包围,佯装全力去对付诸侯的军队,赵军必出救,由此再图谋歼灭。当然,这也是事后诸葛,久经沙场廉颇是否上当,还很难说。不过,这种方法是在中国历史上演过无数次的破城良方。

但即便是仅仅是围着邯郸的军队,也是足已让邯郸够凄惨的了。因为诸侯国的军队已发但还没有到,秦国也是知道诸侯国来救的消息,所以就加紧了对邯郸的围攻,想要在诸侯过赶到之前打下邯郸。邯郸的情况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此时定是比之前艰难百倍,这个时候,邯郸城内出现了投降的声音,这也是正常的,死伤无数,无任何东西可以吃,我在想,这个时候,那二百四十个从长平前线被放回来的人,是否在在难过被放了回来,而受此煎熬。邯郸城到了最危机的时候,因为邯郸之所以能坚守到现在,无非就是靠的大家同心协力,上下团结,死命抗敌,而现在邯郸内出现了投降之声,而且秦军攻击强度也达到最高--邯郸危急!

邯郸之战——战国合纵最成功的一次!

赵胜

赵胜听到了投降的声音,心中大为恼火,却不知道如何是好,一个叫李同的门客就对平原君建议:“邯郸此刻可谓危机重重,旦暮将亡,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罄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您何不将家里所有的物品发给士兵享有,士兵就会感恩戴德。”平原君同意了李同的意见,把所有物品发放下去,并选出了精兵三千人,决定以死博秦,以鼓舞邯郸城的士气。李同就率领着这三千人出城正面攻击秦军,秦军根本不会想到赵会正面进攻,以前赵军都是派小分队偷袭秦军的后方和侧翼,而像这样的进攻是秦军无论如何都料想不到的。李同的进攻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秦军为此退后三十里,当然,三千人是不可能打跨秦军的,这三千人并无生还的希望,李同血染沙场,死而无憾。更重要的是,邯郸的战略目标成功的实现:鼓舞了邯郸城内的抗战人民的士气,投降的声音绝迹,邯郸又成了铁板一块。

李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鼓舞了士气,这也是在为最后的大反攻吹响号角。

在这个时候,诸侯国的军队也赶到了,当然,他们暂时还来不到邯郸--因为秦军的阻击军队已经列好了阵势等待着他们。

魏楚的援军已经赶到,但是秦军却没有撤走的意思。秦昭王岂会罢休,甚至他还想利用这个机会,掂量一下诸侯国到底还有多少斤两,秦昭王明白,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如果这一次失败,他就再也没有统一六国的机会了,因为上天给了他很多很多,再也不能给他更多了,尤其是时间--他老了。秦王下令,阻击援军。

魏楚援军的实力自然不可小视,带兵的信陵君和春申君也绝非泛泛之辈。当然,秦军又岂是缩头缩尾之流,双方在离邯郸城不远的地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一战亦可谓是血战,实际上,诸侯国同秦国的每一场战斗都可谓是凶险万分,秦军的战斗力是其他诸侯国军队不可比拟的。现在在秦军中与援军相对的将领就是先前攻打邯郸的王龁以及将军张唐。双方一交战,魏军先损失了六千人,而后魏楚联军仅仅是掉在黄河淹死的就多达二万多人。当然,秦军的损失也是相当的可观,双方并没有决出胜负,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局就会这样僵持下去,因为,他们也许忘记了,这场战争的主角是--邯郸。

在这个决战时刻,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现在邯郸的实力。根据前文所说,秦国在长平之后给了赵八个多月的喘息机会,赵国也明白秦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也很好的利用了这几个月的时间,那么赵国在秦军达到之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但经过两年多的围困和秦国持续不间断的长久攻击,并且秦军是在不断的增兵,邯郸却是在不断的增加伤亡。那么现在的邯郸实力到底还存下多少?个人认为邯郸城的实力不强,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弱,这是无可争议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小瞧了邯郸的实力,让我们回到长平之战,在最后关头,赵括待援四十六天,而赵并没有大规模救兵前去救援,但这并不意味着赵没有兵力去救援。赵王不可能将赵国的存亡全系在长平一战,而且,赵即便派兵援救,胜算也不大,赵还需要军队来保卫邯郸:因为赵国的敌人并非之有一个,北方的少数民族,燕国,还有齐国也很有可能乘机报燕赵伐齐之仇。所以邯郸的军队并没有派到长平前线,而在现在的邯郸保卫战上派上了用场,同时在秦给赵的几个月时间内,赵国的精壮劳动力大多也转移到了邯郸城内,邯郸城内的人数远远多于和平时期,这也是为什么邯郸城内粮食消耗得如此之快的重要原因。

邯郸之战——战国合纵最成功的一次!

王龁

但秦军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低估了邯郸城内赵军的实力,王龁带领大量部队前去阻击魏楚援军,在这个时候,秦军的进攻重心就由邯郸转往了魏楚援军。那么包围邯郸的军队的实力大为下降,由郑安平所率领的部队根本不足以有效的控制住邯郸,甚至,不能防住邯郸军队的反攻。邯郸军民听到援军的消息,士气大振,冲出城外与秦军决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邯郸城内的军队冲出城外定是将压抑在心中长久的怒火全部撒在了秦军的头上,秦军被打得个措手不及,招架不住,溃败而去,而郑安平率领的两万余人却成了瓮中之鳖,被赵军成功包围。真实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刚刚还在包围赵军,现在却反被赵军包围。

郑安平根本没有料到被围困长达两年的赵军会如此的凶猛,以至于连自己撤退的机会都没有,当然,他还是很明智,经过短时间的抵抗,知道回天乏力,也便率领两万秦军投降了赵国。这对郑安平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这样有些对不住范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郑安平是否可以坚持到秦军援军的到来?秦军主力被分为两只,较强的一只与魏楚援军正在激战,当然不可能派出部队来救;而包围邯郸的这一只已经被赵军打败,溃败而去,自然也不会来救,即便来了,也无济于事。这样看来,郑安平虽不是什么良将,但还不是很傻。

消息传到王龁和张唐的军中,军心动摇,而且战略上也处于被围攻的局面,也就无心作战,于是引兵而去。邯郸之战,最终以诸侯联军的胜利而落下了帷幕。

魏军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军有春申君黄歇,赵军有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人同时出现,这几乎是战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参加这一战的有可能还包括赵国的一连串名将:廉颇、庞煖、乐乘,甚至后来的李牧。除了邯 郸之战,还没有哪一场战争能像眼下这般,汇集那么多光彩熠熠的名字,持续了三年的惨淡战事终于在这一刻迸射 出银河星爆一般的炫目光彩,这是六国几乎所有雄杰的集体亮相,也是六国对秦国几乎唯一一次酣畅淋漓的胜利。赵国的命运总算被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这个国家得救了。

秦军败战的消息从前线传来后,白起发出了叹息:“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成为点燃秦昭王怒火的引线,他下令将白起贬为普通士兵,流放阴密(今甘肃灵台县),由于白起还在病中,未能立刻成行。三个月后,更多的失利消息接踵而至,秦昭王再度下令驱逐白起;当这位昔日的名将刚离开咸阳十里,来到咸阳西郊的杜邮时,一名使者又匆匆赶到,递上了秦昭王亲赐的长剑。

一切都在不言中。白起接过长剑,横亘在脖颈,史书记下了他临终前的发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许久的沉默后,他自己给出了答案:“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在这番最终的忏悔后,他自刎而死,此时距他赢得长平之战的辉煌胜利,不过三年。

此役之后,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取得了战国数百年间最成功的一次合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