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些“怪癖”你怎麼看?

孩子的這些“怪癖”你怎麼看?

嬰兒時期用過的裹毯,3歲了還一直要用!

沒有小熊玩具在身邊就一直哭鬧,哪也去不了!

壞了的玩具也堅決不讓扔,堅持要從垃圾堆裡撿回來!

......

看到孩子的這些怪癖,當媽的你有沒有很擔心:孩子是不是有戀物癖,為什麼他會那麼過度偏愛一個物品?

孩子的這些“怪癖”你怎麼看?

3歲前的“執著症”再正常不過!

孩子“執著”於一個物品的現象一般出現在1歲之前,18個月到3週歲之間的時候表現最為明顯,以後會逐漸好一點,我們姑且把他們這種表現稱之為“執著症”。

為什麼孩子會有“執著症”呢?2週歲前後的孩子,開始對自己的行動能力表現出信心。想脫離媽媽的懷抱,嚮往獨立的心情特別迫切。 但現實的情況是,離開媽媽懷抱之後的各種恐懼感和自己行動能力的不足,又會讓孩子對某種東西有依賴的傾向。

為了減少這樣的複雜情緒,孩子們會選擇用一種最熟悉、能隨心所欲的物品來給自己進行心理上的安慰,後期逐漸發展為對這種代替物產生現強烈的“執著”情感。

如果你家孩子有比較依賴某種物品的現象,他想做什麼就讓他自由地做好了。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尤其三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把這種“執著”看成是最平常的行為。儘可能的不去把它當成一種病狀,放寬心,順其自然發展就可以了。有了小夥伴,開始集體生活以後,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著別人學習怎樣行動。交心的朋友慢慢多了之後,之前的“執著症”就會自然減少直至消失。

孩子的這些“怪癖”你怎麼看?

孩子很需要心靈的安定感

孩子為什麼會對一樣東西過於執著呢?

最普遍的理由莫過於媽媽不在的時候,給自己找一個安慰。孩子和那個物品在一起,感覺就像媽媽在身邊一樣,感覺很踏實、不會害怕。像在媽媽的懷抱裡一樣的溫暖。所以有很多孩子對小時候一直用的裹毯、娃娃、洗澡毛巾、包被、擦手毛巾、小被子等柔軟的東西,容易產生特別的“執著”。

也有一些孩子對硬邦邦的物件比如:玩具,勺子,飯碗,奶瓶,兒童叉等產生“執著”。拿著自己的東西,來確認自己的領域或者自我特性。還有,如果有人用它或者拿走,就會有種自己的一部分消失不見的恐慌感,孩子還會因此發火。有的孩子會對父母的結婚錄像、漫畫書、紙片、第一雙運動鞋、壞掉的玩具產生強烈的“執著”。

孩子的這些“怪癖”你怎麼看?

“執著”太久或說明“感覺統合”不順暢

“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從身體和環境接收感覺刺激,進行組織調解,在環境裡有效地使用身體的神經生理學的過程。但是有些孩子比其他的孩子在這方面發展比較晚,易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這時候孩子就迫切地需要一個物體來刺激自己的感覺。如果沒有這麼一個感覺刺激的話,就會特別地空虛和恐慌。

比如:去哪裡都特別關注馬桶和喜歡畫馬桶的孩子,專注轉動的車輪的孩子,常常被在街上的門店招牌吸引的孩子,過度依賴手機的孩子等,都是通過視覺刺激來獲取滿足感。只喜歡會發聲的玩具,特別喜歡聽開門關門聲音的孩子往往是通過聽覺刺激來獲取滿足感。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依然無法擺脫對某些或某一物品的依賴或執著,可能就代表著他的感覺統合發展不順暢,需要家長與老師及時通過適宜的感覺刺激(感統訓練)來幫助他儘早獲得滿足感,實現感覺統合功能的順利發展,從而擺脫“執著症”。

孩子的這些“怪癖”你怎麼看?

特別強調: “執著”不是孩子有意,莫要妄加責備!

需要再次特別提醒家長的是:孩子不是為了讓父母擔心而故意過度執著於某一種物品的。來自他自己內心的不安,孩子也無可奈何。

孩子的這些“怪癖”你怎麼看?

雖然孩子也聽到爸爸媽媽的訓斥:“不要那樣”,但孩子真的無法順利完成父母的指令。這種執著某一種物品的表現只能慢慢改掉。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的難處,因為他們暫時還沒有辦法用正確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痛苦。

下篇文章老嶽來給你支招:如何改善孩子的”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